毌爱无疆

母 爱 无 疆

——水阳镇60岁母亲活体捐肾救子纪实 

章晓铃

40年前,她孕育了儿子的生命,40年后,她毅然捐献器官,给予儿子新的未来,她的名字叫母亲。这位母亲名叫徐木英,她是金宝圩水乡的一位普普通通农村老人,为了挽救患尿毒症儿子的生命,60岁的她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捐了出来。慈母的爱让她的儿子从此拥有了第二次生命。

儿子王来喜说:“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捐肾救我,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给了我第二次新的生命。”

母亲徐木英说:“儿子生病有5年了,每月透析10多次,钱花了十五六万,所有亲朋好友家都借遍了。去年还危险了2次。医生说要换肾,但很难找到肾源。即使找到了肾源,家里经济也承担不起。最近儿子病情有恶化的趋势,不能再拖了,我问医生我的肾行不行,医生说‘配型适合’就行,于是我就把肾捐给儿子,儿子就换了,换了就好了。”

厄运降临,母爱为他筑起新一轮生命山峰

2008年8月,在裘公社区街道开着卤菜小摊的王来喜生意红火,女儿就要上初中了,他必须努力经营好他的卤菜小摊,因为女儿初中毕业后要上高中、上大学,没有一笔丰厚的资金储备是不行的。正当他在卤菜摊前忙前忙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时,厄运悄然降临。因感冒总不痊愈,身体机能每况愈下,王来喜去医院体检,被确诊患上尿毒症。医生建议以目前的病状,他必须每星期做3次透析治疗。但因为要摆卤菜摊和经济的原因,他只能坚持每2个星期做5次血透。

作为母亲,徐木英更是不敢相信这个事实,险些晕倒。儿子才35岁,正值风华正茂,与儿媳结婚13年来感情非常好,孙女才12岁,这可怎么办呢?痛苦过后,徐木英头脑渐渐清醒,儿子已经病了,自己可千万不能倒下,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儿子治病。于是她和儿媳多方筹集医药费,带着儿子辗转就医。

一开始,专家建议保守治疗,然而王来喜的病情逐渐恶化。从一开始用药维持到血液透析,后来发展到每3天就要透析一次。看着病痛中的儿子,母亲徐木英的心都要碎了。

这是个农村的普通家庭,王来喜的父亲和母亲都已经六十多岁,妻子在家务农,全家人靠王来喜的卤菜摊子和几亩耕地维持生活。如果一家人不生大病,生活过得去还小有积蓄。现在王来喜突然生了病,家里的一点积蓄早就用得净光。

几年十多万的医药费换不来王来喜康复,也换不来这一家人曾经的幸福。2011年5月的一天,王来喜再一次昏厥,当他苏醒过来后,医生严肃地告诫他的家人,王来喜尿毒症已发展到后期,必须尽快寻找肾源,及时换肾,否则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母亲捐肾成功救子,创造了又一个医学极限

眼看着儿子患肾功能衰竭,生命一天天走向终点,母亲徐木英欲哭无泪。

王来喜的主治医生告诉王母,治疗此病的最佳方法就是做肾移植。听到这个消息,王母的眼里见到了曙光,然而做肾移植手术不但费用惊人,而且肾源也非常难找,但病情不等人,怎么办?医生说,实在没办法可以在直系亲属中寻找合适的肾源,这种手术成功率较高。听到这个消息,母亲徐木英喜出望外,毅然决然地要用自己的肾脏为儿子延续生命。她当即提出:“我为儿子捐肾。别说是一个肾,就是两个肾都捐出我都愿意呀。”

不久,在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的主治医师刘洪涛和住院部医师项平很快安排他们母子做了配型试验,结果显示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适合。可徐木英60岁的高龄做这么大的手术在医学上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此,医生反复多次向徐木英讲述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并从伦理学、专业技术等多个层面分析手术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后果。

然而徐木英却十分坚决,她决心用要用世间最伟大的母爱为身患尿毒症的亲生儿子点燃生命奇迹的火焰。

3月23日上午8点和11点,母子俩先后被送进了手术室。手术做得十分成功,此时,母亲的肾已开始在儿子体内正常工作了,这颗“母爱之肾”终于使儿子体内生命循环恢复了正常,并赋予儿子第二次新的生命。

王妈妈的一家人,他们用自已的言行为我们再次演绎了中国最悠久、最伟大的一个传统。那就是,在所有的感情中,亲情最大;在所有的责任中,家庭责任最重;在所有的人中,家人最重要。

徐木英捐肾救子的事迹感动了裘公,感动了水阳,让很多人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母爱与很多人的爱心共同汇成水阳大地最美丽动人的交响乐。 链接:

据报道,我国每年有150万患者需器官移植,但能够获得供体挽救生命的仅一万人,比例大概为150:1。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则为5:1,英国为3:1。与国外相比,器官的严重短缺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瓶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