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屌丝微信群,没事的时候几个人会把群当成心情树洞一样,在群里胡言乱语。大概是大家都很闲,才有时间在这里谈人生谈理想。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从没有人能够辩论成功。然后废话说了一堆,放松之后又开始各自忙各自的。
我想我们都有自己相信的东西,也看过各种各样的心灵鸡汤。有自己的信念和坚持,同时又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在影响自己。于是有时候会分辨不清谁对谁错。
当我们在努力去追求的时候,就会幻想过上快乐的简单平淡日子,而当我们过得平凡又如此贫穷的时候,也一定会怀疑自己为什么没有去奋力追逐。还有来自外界的声音和世人的眼光,都在不断地扰乱自己。刚刚下定决心不想那么疲惫去争取,就好好享受当下家人陪伴的简单快乐日子时,于是有人写了一篇文章“你又闲又穷,年轻又有什么用”。又刚刚下定决心去努力吃苦的时候,于是又有个作家写了一篇“跳出心理舒适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吗”。去看那些对成功人士的访谈,他们大多说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不必非要追求成功。而现实中的普通人,大多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我觉得,也只是我个人觉得,那些作者写的有名的文章都是对的,又都是不对的,每一篇都是他站在自己的立场而写的,只是代表了他自己的观点而已。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一个国际标准规定了哪种生活是好的,哪种是坏的。人们生来就带着不同基因,生活轨迹成长历程都不尽相同,你相信的又怎会是我相信的,我相信的又怎会是你相信的。
以前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都是后天环境对人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我自己学习和感触,我突然感觉到有一个更强大的东西仿佛在冥冥之中在指导着人们怎样去成长怎样去生活,那可能就是“基因”。书上说,“基因是无所不为的”。我猜可能一个人是更喜欢快乐,还是更容易悲伤,是喜欢挑战,还是喜欢平淡,可能从成为胚胎那一刻起,基因就已经决定了一大部分。
我记得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大概12岁,第一次开始接触思想政治课,政治课上开始第一次接触人的心理,我们的政治老师是一个有点矮却还比较有个人魅力的男士,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学生都比较容易去崇拜自己的异性老师吧。政治老师课上说“谁心理上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惑,可以随时和我沟通,给我写纸条都可以”,于是我真的给他写了个纸条,纸条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大概意思是“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拯救世界,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很自私,为什么世界不能人人充满爱”,老师都没有回复我,现在我想大概他根本也解答不出我的问题吧。不过那年身为年级主任的他颁发给我一个奖状,“最具正义感的学生”(我发誓写小纸条绝不是为了奖状,哈哈)。但是现在想想,如果不是基因使然,为什么那么小就会想到这些。当然和后天经历肯定也有关系,但是我想基因的原因更大。
常有人无奈感叹社会的残酷,生活的艰辛,人性的丑陋,常有人怀疑自己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又何须耗费心力去苦思冥想呢。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探讨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几千年过去也没有人说出到底谁是对的。面对人性人生,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都有自己所追求的。就是有人会奋不顾身,积累很多财富,也有人会安贫乐道,平凡简单;就是有人喜欢大城市的繁华,也有人喜欢小城市的安定。我们没有权利去评价别人去影响别人的幸福,只管专心去追求自己就好。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我的朋友,我们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都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不管未来会经历什么,我们,都坦诚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家人安在,挚友一群,爱人不离不弃,对曾经不后悔不遗憾,对未来越战越勇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