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曾国藩,关于曾国藩的书看多了,自然也比较了解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幕僚也算学生,曾国藩严格的学生只有李鸿章)。经常可以看到曾国藩对李鸿章不满意,曾国藩还调侃李鸿章,“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曾国藩不满意的大概还是李鸿章为人方面,李鸿章这人有什么短板?有什么缺点?很感兴趣!毕竟曾国藩最看家的本事就是看人识人嘛!
手上有三四套李鸿章的传记,都是大部头。有一两次开了一个头没看下去。
过年没回老家,一个人呆在房子里。这十多天,手机稍微看看就关机藏在小区角落里,一个人躺在沙发上,身上盖床被子,看累了就睡一会,醒了接着看。这十多天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品味了李鸿章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一生。
“师事三十年,火尽薪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这是曾国藩去世,李鸿章赠的挽联。李鸿章是个很坦率的人,自诩“门生长”。他这么一个提法,当时曾国藩的其他门生还是有不同看法。曾国藩的幕府号称晚清第一号幕府,出了不少大人物,其中钱应溥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官衔比李鸿章还高。
看完《大清重臣李鸿章》,李鸿章自诩曾国藩“门生长”,没有自夸。他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他恩师的作为了!
官场公文很体现一个官员的能力,那个年代的主要公文就是奏折了。李鸿章二十多岁给安徽老乡吕贤基(工部侍郎,副部级)当枪手写奏折怎么剿安徽太平军,居然得到咸丰的欣赏,害得完全不会带兵的吕贤基回老家带兵,把命都搭进去。曾国藩很想参劾安徽巡抚翁同书(父亲翁心存咸丰老师,弟弟翁同龢光绪老师),翁同书家族背景太强了,曾国藩很想参劾但是担心参劾不倒,还是李鸿章写的奏折曾国藩满意。翁同书下狱侯斩,第二年流放新疆。李鸿章写的这份奏折号称晚清第一奏折,结尾是这么写的,“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李鸿章凭着曾国藩赠给他的几个营从上海起家,亲自带兵从上海打起,江苏大部分是他打下来,浙江的嘉兴也是他打下来。不止如此,淮军是晚清最早开始近代化转型的部队,不仅引入国外武器,而且聘请国外军官训练军队。等到曾国荃带兵包围南京城时,淮军的战斗力明显地超过曾国藩,左宗棠的部队。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晚清所有的内战,外战(除左宗棠收复新疆)基本都是李鸿章的淮军或北洋水师来执行。
晚清的洋务主要是李鸿章在搞。今天招商银行的源头还是李鸿章的招商局。招商局在上海开轮船公司,李鸿章完全是以一个企业家的思维去跟国外的轮船公司竞争。挖专业人才管理轮船公司;想办法让朝廷把内河漕运改为海运,业务划归招商局的轮船公司。想修铁路,国内阻力很大。就说服慈禧在皇宫里修一条小的,搞定慈禧后面就好办了。类似的很有创意的点子,李鸿章在办洋务时出了不少!办事能力太强了!
整个晚清的外交基本上是李鸿章一手操办。晚清这么多不平等条约的签字人基本上都是李鸿章,我们的历史书很简单地定为“卖国”,其实这对李鸿章是不公平的。李鸿章在晚清这么多外交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非常的专业,很灵活。他的外交能力得到了日本时任首相伊藤博文,俄国时任财政大臣维特(同时主导俄国外交,欧洲顶尖外交家)的称赞。李鸿章跟美国总统格兰特(林肯打南北战争时,联邦军总司令)还是好朋友,李鸿章晚年的手杖就是格兰特的遗物。李鸿章外交生涯还有不少趣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拍X光的人。中国第一台X光机是他从德国带回来的。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记者招待会的高官(在美国纽约)。
李鸿章在作为上应该已经超过他的恩师曾国藩了,那么为人上呢?
《大清重臣李鸿章》十多天看下来,李鸿章很喜欢做事,坦率,不圆滑,很讲信用的一个人。书中从来没有他人品的负面描写,反而在他晚年保护维新派,保护革命党的过程中,很明显地能感觉到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顾个人利益的家国情怀!同时代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里对他的人品也是正面评价。至于负面的,梁启超用“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来解释!
为什么曾国藩对李鸿章评价不是很高,但是还要选他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呢?
大概还是李鸿章太聪明了,比曾国藩聪明很多。在曾国藩眼里,李鸿章不厚重!曾国藩看重的是长远!只有厚重才能长远!
李鸿章在曾国藩去世后,很好地继承发展了曾国藩的事业,言必谈恩师,极力推崇曾国藩的道德文章。曾国藩有今天这个地位,很大也是学生李鸿章的功劳。
曾国藩的幕府人才济济,一辈子只挑了李鸿章这个晚辈做学生。曾国藩对人的感觉,看人的眼光来自何处?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是22岁的李鸿章第一次去京城会试时写下的诗句,这诗句也是他那波澜壮阔一生的写照!李鸿章年纪轻轻为什么会对自己未来有这么大的期许?并且还没有瞎吹牛!闹笑话!他对自己未来的感觉来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