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如期收到亲戚从东北老家快寄来的干蘑菇,每年过年必须有的一道菜。
我每天睡觉都做梦,很多的梦是小时候的事儿,最多的,居然是采蘑菇。
我的老家,是大兴安岭山脉与东北平原的过度地带,往西边是一望无际的丘陵地带的草原(草场、草甸子),向西北地势逐渐升高,不到一百里地就进入了大兴安岭东麓脚下的林区,朝东就是平坦的东北平原。
所以,有森林、草原和平原,正是采蘑菇的好地方。
采蘑菇主要有两大类:草原的蘑菇和林地的蘑菇。
草原的蘑菇
草原上的蘑菇,叫草磨。
草磨主要就是一个品种,白色的。
草蘑一般情况下就是现采现吃,味道极其鲜美。
原先草蘑不怎么晾晒,晒干了发黑发硬,口感差一些。
我小时候夏天经常采采草磨,采草磨有瘾,不管男女老幼。
采草磨的奇怪之处,或者诀窍,或者诱惑之处主要有两点。
一是蘑菇圈,就是在草原上,有一片直径一两米到十几米不等的地方,会成片地长出蘑菇,就叫蘑菇圈。一个大的蘑菇圈可能就采一大筐,甚至更多。蘑菇圈的神奇之处就是,每年都生蘑菇,你要是记住了蘑菇圈,每次你直接来这里就可以,明年、后年年年如此。
二是采草磨主要在雨后,夏天雨一停,蘑菇就出来了,奇怪的很,雨前草地上除了草什么也没有,下一个小时的雨,然后就一下子冒出来白花花的小脑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争先恐后、探头探脑的乖巧模样,煞是可爱。
所以,要去采草磨,还要预先了解什么时候下雨,下的什么雨,最好是阵雨,一个小时左右就停的阵雨,雨还不能太大,那时候的天气预报没有现在这么精准,就要靠屯子里有经验的老人的观测了。
记得有一年,我们五个人赶一辆马车,顶着小雨王草原上走,到了地方,雨也停了,下车就开始采蘑菇,不到一个小时,四、五个蘑菇圈就把所有的筐都装满了。
草磨要用口大、底浅的柳条或者拉榆条的筐装,不能都堆在一起,挤压的话就非常容易碎,而且容易发热,接着就会发黑、腐烂,更不能装在袋子里。回来晾晒的时候,稍不注意,就生蛆,老人说,生蛆了都是好蘑菇,没有毒。
草蘑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洗干净了,直接炖肉,不用太多的调料,白水、盐和葱就可以了。原汁原味的香,尤其是汤,鲜美无比。
也有不用肉的,土豆炖草蘑,也是地道的蘑菇清香,或者再加点大酱,特别下饭。晒干的草蘑冬天炖肉,也是上等的佳肴。
面积中国北方地区的草原太大了,同样是草蘑,不同的地方差别还是很大的。
天花板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址所在地)附近有一个草原叫乌兰布统,产一种非常有特色草磨的叫“天花板”,顾名思义,个头大,单个的蘑菇伞盖直径有3、40公分,跟儿童的小花伞差不多,赤峰人有文化,夸张的有些惊诧和富有诗意。“天花板”也是现采现吃,很香,晒干了就变成灰黑色的硬板了,冬天炖肉,香喷喷。
口蘑
大家都知道的口蘑,其实就是草蘑,是张家口地区的坝上草原(张家口以西以北就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生长的草蘑,故称“口蘑”,口蘑比其他的草磨厚实很多,更肉感一些,如果说其他草磨是赵飞燕,那口蘑就是杨玉环。汪曾祺老先生在《菌小谱》里写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口蘑(也有很少是黑色和灰色的),那时候都是天然的。这些年菜市场的口蘑都是人工栽培的了。在张家口地区以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夏天大量出产天然的口蘑也不少,现在口蘑晾晒技术很高,干的野生口蘑也不那么黑和硬了。不过价格也不低。
草蘑中,最有名,也是最好吃的,就是我老家往大西北将近七八百公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白蘑,就叫呼伦贝尔草原白蘑,味道更独特,是当地主要特产之一,现在新鲜的呼伦贝尔草原白蘑一斤几十元,干的要一斤1000多元,等级最好的一斤2000多元。
呼伦贝尔草原白蘑
一般人去呼伦贝尔,夏天的时候,必须要吃新鲜的草原白蘑。在宾馆的餐厅里一般吃不上,吃上了也比较贵,还有就是大饭店的调料味把蘑菇的天然香味给盖住了,就像天生丽质的美女,被美容师愣往脸上涂了那么多膏油粉霜,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赶脚。
有一年夏天,休假到海拉尔看看同学。同学找了一家看是不起眼的小馆子,实际要提前几天排队,做草原白蘑非常拿手,而且保证是当天刚采的货真价实的草原白蘑,我也进厨房看了一下,确实是当天的纯纯的野生白蘑。价格比一般的小馆子贵点,比大饭店便宜很多,主要就是吃的地道。
老板给做了三菜一汤:蘑菇片素炒土豆片,蘑菇片炒五花肉片,蘑菇炖羊肉,蘑菇汤。并且老板建议不喝酒,喝酒就白瞎了这么好的蘑菇了:“酒哪儿都有,哪儿都能喝,这样好的鲜白蘑只是这里有,这个季节有,我这个小馆子才能做得出来”,这个老板不去央视做广告是浪费人才了,但是事儿确实如此。
为了不影响了蘑菇的纯粹的芳香,我们几个开了瓶的好酒都一滴未动。
这顿饭就好像某个明星大腕的专场演出:独唱、清唱、对唱、合唱及自弹自唱,尽显魅力,把草蘑所有的与众不同的味道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舌尖爽透了,口腔满足了,咽喉陶醉了,肠胃幸福了......吃的过瘾、尽兴。
吃完这顿简单的草原白蘑宴饭,一两年不吃蘑菇都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