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学习之道》《好好学习》为什么选这三本书,因为书名都代有学习两字,自己也不会学习,不知道怎么学习,那就一本一本来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洋葱阅读法》教的方法开始阅读,
《学习之道》专注思维与发散思维(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想象从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紧密,穿透力更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而如果你拨到发散模式,光柱会分散开,照亮的范围更广,但各处的光强都会降低,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那最好关掉精确的专注思考模式,把开关切换到“广角光源”,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存到长期记忆,需要花点时间,间隔重复的技巧有助于推进这个过程,专注模式下知识的种子扎了根,发散模式才能开花结果,专注的练习和重复是创造记忆痕迹的过程,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重复与练习《刻意练习》)穿插学习法,解决混杂交错的各种问题,而非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学习,《微习惯》养成阅读写作跑步思考剪辑好习惯,《刻意练习》可以改变大脑与身体,
《如何高效学习》,吃饭模型学习法,找东西吃对应获取信息,点菜对应理解,等菜对应扩展(发散思维阶段),上菜对应纠错,开吃对应应用,什么是整体性学习?整体性学习的基础就是将知识关联起来,以达到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开始学习的最佳技术是比喻,内在化,基于流程的记事和画图表法,这些方法构成了整体性学习的基础,建立知识结构,来自概念之间不断的联系,模型就像是结构的种子,是一座建筑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识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延伸出全部的知识,整体性学习的顺序,获取,理解,扩展,纠错《刻意练习》,应用,测试《如何阅读一本书》《洋葱阅读法》快速阅读(指读法,练习阅读法,积极阅读法),练习概念联想法比喻法,笔记思维导图,
能量管理储备,每天运动一点点,每天睡好,吃好(8分饱),喝好(只喝白水),养成好习惯,每日阅读,每日练习,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可以称为知识。
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称为临界知识,记忆宫殿法(构建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学习之道》说过,(脱不花老师说罗胖老师用的记忆宫殿法),读书方法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联想,举一反三),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以教为学,《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心理表征就是元认知(听李笑来老师说过这个概念),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原认知能力的过程。元认知与临界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一个应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处理问题,一个用临界知识来处理问题。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这将改变我们的很多认识,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1.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2.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3,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4.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之间的难度区别就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一个差别。我们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基础规律就是本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临界知识。而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复利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第八大奇迹的是复利,复利的神奇之处,在刚开始的时候,复利效应是很微小的,不易察觉的,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这个复利效应用数学公式表示便是,f=p(1+i)n。其中f代表终值或叫未来值,即期末本利和的价值,p代表现值或叫期初金额,i代表利率,n代计息期数。
那到底怎么是复利呢?我认为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概率论,我们应当养成这样一种思考方式。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如何描述和应对这么多不确定的可能性呢?概率论便是重要的工具之一,
理解了我们的世界符合概率分布的这一假设,了解了概率论中的频次概率和主观概率的区别,我们就能运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应对不确定性,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一个重要的工具便是决策树理论,决策树可以画成树枝状的结构图,所以叫决策树。
画出决策树的方法,通常包括三步,第一步,列出你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者解决的问题,(一般用正方形表示),第二步,在它的右侧画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所有方案,(一般用圆形表示),第三步,在所有的方案下面再列出这种方案可能的各个结果及其实现的概率(结果一般用三角形表示)。
黄金思维圈,认知世界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现象,成果)(事件,反应,只能看到事件本身)的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方法,措施)(模式,遇见,从而遇见未来)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目的,理念)(结构,设计,探求到系统运作背后,理解了系统运作的,就有可能设计整个系统)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思考层次(why.how.what.)(对事物的理解深度)(对应的行为)
为什么,倒推,为什么,反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