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7个月了,需要停下来脚步,复盘总结以前的工作才能往前走得更好。常言到,读史可以明智。过去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光大,但是不好的地方可以避免。俗话说的好,成功不可复制,但是失败却可以避免。
过去的大半年:独立完成的需求有3个。缝缝补补的需求有20多个。
刚进公司,有业务线leader带,记得刚去一个多星期就给针对我的表现提了好多建议:
1 沟通---听清楚别人的问题,说话分层次条理重点优先细节放后,举例说明。问题定位准确,多问少次。
弄清楚对象和专业性描述。
2 思考---全盘想事情,找相关人员确定。量化到心中框架清晰。通过说出来的方式重复检验。
3 原生家庭影响---没有人一开始很牛逼,后台学习培养也很重要。
4 容易被别人想法动摇---这方面的原因并没有考虑到。
5 思考很多偏向实现层面的---为什么而做呢?why-what-how
后面和导师沟通以上几点都有进步,在气场和项目管控上面还需要再提高。
进入职场后,没有明显的标准去评判你的能力,也没有谁特别的关注你,大家都在日常接触中了解你。所以即使有些建议听起来不中肯但是说明有人在关注你的成长,这是很重要的。
独立完成印象最深刻的需求是:
代理商订单变更-解决代理商订单变更线下退款耗费人力的问题。节省客服追赔审赔人力。
通过系统化解决以前线下退款的问题,减少公司运营小伙伴和合作代理商的压力。
这是第一个走完产品流程,对于每个环节都有感悟:
0、项目价值点:需求的核心。讲清楚项目的价值点,做收益和做用户体验的价值点就不一样(例如,做收益的,你最后的盈利点一定要cover你的成本,但是用户体验一般都是赔钱,价值点在于提升用户体验)
1、书写PRD:需求流程图(讲完价值点,你的需求流程是老大们一眼就能明白你要做什么的利器)、开发能看明白的技术方案流程图(了解现有的技术方案,红色标注你的改动地方,开发更关心自己需要改动的地方和原有流程的影响。)
2、和开发沟通:他们在乎业务技术实现改动的地方、可复用性、你的产品逻辑是否走的通。你也会发现哪些开发靠、哪些开发不靠谱。
3、组织会议:需求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时候,需要大家一起评估整个事情。组织开发需求会议、组织运营、客服上线会议、组织测试showcase会议。
4、推动项目:项目进展,积极沟通反映问题。
修修补补之中也能看到真相:
有些时候只是想你改一个字段的含义或者隐藏一个当时特别傻逼的功能,比如管理员还能删除自己等等。
你还需要考虑到为什么需要修改字段的含义,知道背景后,你才能挖掘这个字段修改含义后,与之密切相关的字段也需要修改含义;你会发现不仅管理员能删除自己账号,业务员员也能删除自己的账号,当时设计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删除的情况。
这个过程中有2点比较重要:1、如何从冰山一角了解背后的业务?一般都是通过其他的产品的PRD,公司内部的wiki,与以前业务相关人员面聊;2、看问题的核心,而不是别人告诉你A换掉了,就只看A。首先验证A是否真的是问题?(伪需求)然后,修了A,会不会导致B换了,还有哪些会有影响?最后,修A需要哪些人修?修完哪些人用?是否需要告知?
沟通上:
术语:刚来公司的新人,对术语都不太理解。这块个人也很欠缺,一方面不会说术语,内部沟通其实很困难,一个术语总结很多句话;另一方面,不会说术语的话,显得不专业。
思维上:
1、有些事情你问了但是没懂,但是你不好意思继续去问觉得以后会懂。
其实不会,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刚来多问多说,暴露缺点不要紧,因为你很快就能成长起来。(例:游游假期为什么会有单独露出的机会?刚进来时的需求,一脸懵逼的,结果最近总监问到才发现自己没有理解。本质来讲是产品属性的问题,带有套餐,价格没有优势,参与定价选货的逻辑是无法露出的)
2、时间长了,发现产品之间沟通的时候往往都是有漏洞的地方,一定要当时讨论清楚,不然后面的坑就得自己埋了。
3、大声说话。在对待上级或者前辈的时候,抱着虚心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你想表达你的看法的时候说明你经过了思考,长期这样可以形成自己看问题的价值观。
4、own心态。做一个产品必须是这个心态也可以理解信念感。
2018年的计划:
1、在术语上面有很大改善;
2、产品能力框架储备:不再是以项目的心态去看需求,而是业务线涉及的模块去思考。
3、课外书籍的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