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给妈妈的信

一名来自湖南农村的小伙子。作为家里的小儿子,全家的希望,他考上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然而,在拿到录取通知的第三天,他被检查出急性髓系白血病。突然降临的噩运,吞噬了整个家庭的希望。

李真:

“都说越努力越幸福,我也以为考了大学上了研究生,就能让您离幸福更近些,可事实证明,我的努力给这个家带来的只有磨难和绝望。生病之初,大哥说一定要救我,义无反顾地拿出所有的积蓄,为我背负一身债。供骨髓做移植,甚至怕嫂子反对而提出了离婚。二嫂曾一度心疼得不敢听见我的声音。七岁的侄女哭着说自己再也不吃零食了,把钱留给叔叔治病。

我这一病,不仅让一家人掏空所有,家徒四壁,负债累累。我们的精神也不断游走在绝望与崩溃的边缘,身心俱疲。”“我可以坦然地接受病魔带来的一切苦痛,甚至死亡,却真的不敢看你和姐姐抱头痛哭后,那无助又无神的眼眸。生病的这三年,您把我照顾的一丝不苟。每一次您看到我骨瘦如柴的身体,总会突然红了双眼,一边忍着泪,一边像清洗艺术品般小心翼翼。

我知道,您已穷尽了毕生力气,却始终换不回我一世安康。您努力了半生,却换来一波又一波的绝望。”“您身材瘦小,力量柔弱,却扛起了重如泰山的生活。您温柔善良,被生活蹂躏,却从不抱怨和失掉希望。这样的你,让我无法放弃自己。无母不成家,为了这个家,您得保重好自己。关于我,咱们努力就好,我不会遗憾和抱怨,您也不必自责。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种自然法则而已,愿您能收住泪水,笑看过往。因为我只是换个方式,守在您身旁。”

“妈,我又要跟您说声对不起了。家里所有人的生活,都围着我的病情转。很多次,我是真的想放弃了。可是您不这么想,您说活着就是希望。每次看到您饱含期望的眼神,我又会忍不住地退缩,不舍得轻易放弃自己。”“我知道,我吃的东西,只要我想,再贵再麻烦,再耗费精神,您都会端过来。而您的碗里,不是我吃剩的荤菜,就是青菜萝卜,和家乡带来的腌菜。我知道,北方的大冬天里,每天晚上您几乎十点走路回到出租房,早上五点甚至更早就要起床。又开始给我准备早餐。每次到医院,您只要一坐下,立马就能睡着。可偏偏却又不敢睡着。”“生病挣扎这几年,我最难受的,并不是病魔带给身体上的疼痛,和濒临死亡的体验。而是它带给您、哥哥和姐姐的精神折磨。是让你们明知不可为,却始终坚持,不舍放弃的两难抉择。

若是终究人力斗不过天,请您一定要坚强地笑着,继续生活。”

2018年7月7日,李真走了,他终于不痛了。他留下微信头像,是一张写着“帅着活下去”的图片。那个他,一如从前,永远的快乐、积极、阳光。


每个人对家庭和自己的生命都应该负责,不该在疲于奔命的日常当中忽视了健康的重要。不要在忙碌的奔波中忽略了健康,不要在焦虑与拼命中透支了身体,更别在失去之后追悔莫及!所有细节里,都写满了他们一路走来的艰难。变卖老家所有家产,却还是支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借遍了亲朋好友的钱,只为换儿子多活几天。儿子一次次痛苦的煎熬,医生一次次沉重的回答,一次次手术、抢救、与骨穿。种种回忆,痛彻心扉。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不敢病、不敢死。一人患癌,全家负债累累。一场大病,足以让一个家支离破碎。像李真一家一样,拼命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掏空。击败我们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病之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漫长又折磨的求生之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流,从来都是为了获得内容价值。而内容价值的核心,是“多元”而不是单一,是“激活”而不是教导;获得个体生命成长的滋养,是任何时期人类进行精神生活、文化消费的最基本利益需求。我们平凡的生活里总会有各式各样的精神需求,可能是刺激,可能是愉悦,甚至是某种满足的精神状态。但归根结底,所有的精神需求,都由外界提供的内容来满足。这些内容可能是让人铭记的历史记忆,可能是令人潸然泪下的陈年往事,甚至是一个陌生人的人生喜悲......就是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激活”着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学会用多元的思维去看待生活,怀着一颗从容不迫的心,发现生命的本真,发现生活里的真善美。

因为每一封信,不仅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与生命,还隐藏着我们最真实的人生。

人生很短,世事无常,愿你明白生命的意义,百岁无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