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女私情
话说回到鲁国,鲁国发生事情了,发生大事了。什么事情呢?
鲁国的三桓之一,叔孙侨如和鲁成公的母亲穆姜,私通了。
或许穆姜动了真感情,叔孙侨如向穆姜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帮助他,干掉另外两家。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这可不是小事情,穆姜多少也是历经风霜吧。穆姜的回答很干脆,同意。
鄢陵之战的时候,鲁国也要参加会战,那么鲁成公此刻就要去参加。
作为母亲,穆姜就来送行。
穆姜就跟鲁成公耳语了一番,表示希望能够干掉孟孙氏、季孙氏两家。
鲁成公对她说:这件事情,等我回来再说。
鲁成公心里想,要是能,我早就干了。你以为现在公室有多厉害。再说了,三家制衡也比一家专权好。
鲁成公没答应,穆姜就很生气。
穆姜对鲁成公说:你看到你兄弟公子偃,公子锄在那里没有?你要不答应,我现在就拥立他们为国君。
鲁成公说:我说了,我回来再说。你要拥立,你去好了。
鲁成公拂袖而去。但是鲁成公在路上,他也知道,热恋的女人是没啥智商的。要是真的头一发热,立了兄弟?于是赶紧派仲孙蔑回到鲁国,发布戒严。
但是即使如此,鄢陵之战结束了,鲁成公白跑一趟。
鲁成公回国以后,没发生什么大事。
过了几个月,晋厉公要求诸侯会盟,鲁成公肯定得去。
结果鲁成公到了会盟地点,结果没有参加会盟。为什么呢?
鄢陵之战后,三郤之一的郤犨,统治东方诸侯。鲁国的叔孙侨如,给他散钱了,贿赂他。
于是郤犨给晋厉公进谗言,晋厉公一怒之下,就不让鲁成公参加会盟。
反正不知道郤犨怎么想的?这件事情如果落到政治对手手里怎么办?
说回鲁成公,鲁成公很郁闷,他还觉得晋厉公是不是看他不爽?
晋国要打郑国,为了挽回一点好印象,鲁成公亲自挂帅,攻打郑国。
出征之前,穆姜又来找鲁成公,意思就是说,你不是说回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都几个月了,你多少有个回答吧。
鲁成公说:你看,我现在要去出征,况且要干掉那两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我回来再处理。
鲁成公赶紧派人,再次戒严。
诸侯军队此时驻扎再郑国西面,鲁国军队驻扎在督扬。鲁成公此时心神不宁,不知道鲁国发生什么事情?
随后,诸侯军队汇合,荀罃率领军队攻打陈国,随后攻打蔡国。
晚上,郑国偷袭诸侯联军,齐国、宋国、卫国军队溃不成军。
那么鲁国国内怎么样呢?
叔孙侨如暗地里派人跟郤犨说:我知道晋国国内,栾氏、范氏权势熏天,我们鲁国季孙氏和孟孙氏也一样。这两家现在表示不太想遵从晋国的领导,他们说晋国有两家,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他们表示即使服从齐国、楚国也不愿意服从晋国了。我为你考虑,你应该杀掉前线的季孙行父,我在鲁国杀掉仲孙蔑,里应外合。一旦我掌握政权,那么我绝对服从晋国领导,不敢有二心。鲁国一旦服从晋国,其他东方小国,自然服从了。
看这说辞,招招对准郤犨的心里。
开头,不说郤氏家族有多厉害,故意讲栾氏、范氏的家族显赫,类比鲁国二桓专权。要知道郤至天天夸耀战功,难道郤犨就不想吗?他当然想,这就是激将法。
而且,话说回来,连鲁国人都能把晋国的政局看的一清二楚,我是不知道三郤为什么看不懂。
其二,这段说辞暗含这一个内容,没说出来。开头并没有提及郤氏家族,除了激将法,还暗示如果鲁国归顺,那么功劳不就是郤犨的吗?你刚好可以凭借这一点,争权夺利。
其三、为了包裹其这层私心,把他上升到国家的高度。
郤犨看到这封信,莞尔一笑。
派人,逮捕季孙行父。
鲁成公听说之后,本来是要回国的,现在不回去了,必须和郤犨好好交涉一番。
鲁成公就派公孙婴齐,交涉,希望放了季孙行父。
郤犨也很意思,对公子婴齐说:你何不归顺我们,只要你除掉仲孙蔑,并且扣留下季孙行父,我对你比鲁成公还好,怎么样?何不考虑一下。
奇怪了,假如公孙婴齐叛变,那叔孙侨如呢?好嘛,搞了半天,被别人渔翁得利。
那么郤犨为什么要拉拢公孙婴齐呢?很简单,他夫人不就是公孙婴齐的妹妹吗?
从这里看来,郤犨并不会以后翻脸不认人,毕竟还有层亲戚关系。
那么公孙婴齐怎么考虑呢?现在权位唾手可得。
公孙婴齐说:多谢您的好意,但是我为鲁国考虑,如果杀了仲孙蔑和季孙行父,鲁国必然灭亡。再说了,我只是个小臣,怎么能依仗大国求取高官厚禄?
郤犨说:既然如此,我也不强求。但是对于季孙行父,要寡君处理,我没法赦免他。你自己看着办吧?
郤犨拂袖而去,就留下公孙婴齐。
怎么办呢?
晋国的栾书和士燮知道这件事情,说道:季孙行父是个贤臣,我们晋国不能这样对待他。
于是季孙行父就被释放了。很明显这两人除了为国事考虑,更多的是对三郤不满。
鲁成公等啊等,终于等到季孙行父回来了。他回来了,也要有人走了。
于是鲁成公此时下定决心,放逐叔孙侨如,叔孙侨如逃到齐国。并且暗杀了公子偃,就是告诉穆姜,不要动什么脑筋。
叔孙侨如跑了,但是三桓并没有倒,叔孙豹顶替他,成为叔孙氏的领导。
叔孙侨如这哥们,桃花运太好了。到了齐国,齐国国母,声孟子看上他了,于是两人就如胶似漆。
声孟子太喜欢他,于是就跟齐灵公说,希望他能封叔孙侨如为高氏、国氏一样的爵位。
齐灵公心里想,开什么玩笑。于是不做声。
这事情就传到叔孙侨如耳中,他还真不知道这件事情,于是连夜逃跑到卫国。
叔孙侨如在齐国的时候,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齐灵公,他的女儿还跟齐灵公生了齐景公。
春秋时期,男女关系混乱,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2、郤至之狂
鄢陵之战是晋楚第三场大战,战后,晋厉公派郤至去周天子哪里献俘。
反正因为楚国输了,楚国又成蛮夷了。郤至到了周天子那里和单襄公谈论起作战的事情。
郤至这个人没点谱,谈话间三句不离自己有多牛。夸耀自己战略战术很厉害。
单襄公听了,连连点头,郤至也很美。
回过头来,单襄公对大夫说:我看,郤至这个人命不久矣。鄢陵之战的领导者是晋厉公和栾书。现在他把所有功劳都归结到自己头上,不死何待?
想想当年范氏一家,鞍之战后,那是小心翼翼,生怕被对手抓到把柄。
中国人讲
无孔子则无英雄之进取,无老子则无英雄之守成。
《老子》的思想极端保守,尽管后世人,总是曲解老子的思想,但是毫无疑问老子的思想是贯彻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老子讲
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
中国人讲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都是这个道理。
3、士燮之死
公元前574年,郑国偷袭晋国,卫国救援晋国。
同年,郑成公派人到楚国做人质,郑楚关系加强。晋国召集诸侯,攻打郑国,楚国救援郑国,诸侯联军撤军。
话说回到晋国,鄢陵之战后,只有士燮闷闷不乐。
士燮说:国君骄奢淫逸,现在又战胜了楚国,这是增加他的骄横之气,我还是希望早点死。免得看见家族灭亡,我愿意以我的死换取家族子孙的安宁。
于是神灵听到他的愿望,把他的生命带走了。
士燮为什么会这么谨慎。这还要从他的父亲士会说起。
士会原是中军元帅,鞍之战之前,由于郤克非要打齐国,士会觉得不妙,于是辞官。
可想而知,士会是多么谨小慎微。士燮本来也是大大咧咧,但在他的父亲的教导下,逐渐变得十分沉稳。士会对他儿子有这么几次教导。
1、士会退休前,他跟儿子语重心长的说,
燮啊,我听说犯了人家的盛怒一定会倒霉。郤克现在十分生气,如果他得不到齐国的发泄,他一定就发泄到晋国。他如果不执掌国政,用什么宣泄他的愤怒。所以我让出国政的位置,就是为了他能够宣泄。你呢,我告诉你一句话,你要谨记。
尔勉从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
你要勉励的跟随诸位大夫,侍奉君主,恭敬从事,小心啊。
可以讲这句话里,最重要的就是,“敬”这个字。
这是金文的敬字,原义表示,一个牧羊人拿着鞭子驱赶着牛羊,以此表示认真做事的意思。后来延伸为,做事情专心、严肃。
士会告诉儿子,一个敬字,就是希望他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能够退一步,不去争夺,而是韬光养晦,守成。
我们再来看看“谦”字,谦字,左言右兼,左边的言字旁表示说话。右边的兼,指的是,谦兼有敬。谦和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周易》里有一卦,是为谦卦
这里说明一点,《周易》里的卦象不是抽象符号,而是极为具象的符号。
这个谦卦,
上面是坤卦(所谓坤卦,代表地,而地有断点,比如有高山,有江河,所以用阴爻来表示。相对应,乾卦,代表天,因为天是圆满的,所以用阳爻来表示)。
下面是艮卦,所谓艮卦,代表山(艮卦,最上面的阳爻在上,代表天,最下面阴爻在下,代表地。那么自然界中天之下,地之上,自然为山),
那么谦卦代表土地下面有山?这不是很奇怪吗?
对,可是这恰恰是谦卦的意思。指的是,山很高大,但是不显现于人,指的是谦的意思。谦卦号称六爻皆吉,可见这个卦象的重要性。
所以,谦虚不是装出来的,而是
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内蕴高大之象,故为谦也
那么什么是内蕴高大呢?本质上,回到谦这个字,就知道,是敬畏之心。
我们进一步在看,如果水在地下,那么会怎么样呢?
用《老子》的一句话就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
这是一件事情。后来士会再一次教训了儿子。
2、士会杖责士燮。
有一天,士燮回来晚了。士会就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士燮说:哎呀,今天朝堂之上,从秦国来了一个人,他出了三个谜语,没人答出来,只有我能够答出来。
士会大怒说:人家答不出来,是他们谦虚。你现在毫不谦虚,掩盖别人的长处,处处觉得自己很牛。等我死了,我们家就完了。
拿起拐杖就要打士燮。
我们说过伯宗的故事,可以看出两者鲜明对比。
3、鞍之战后士燮的表现。
鞍之战后,士会在家里等着儿子。儿子回来很晚。
士燮回来后,他问儿子:你怎么这么迟才回来?
士燮说:大军征伐有功,国人欢欣鼓舞,如果太早回来,会引人注目。我不敢代替主帅接受荣誉。
士会很高兴,说:如果你能够谦让,我们家业就能保住了。
晋景公表彰鞍之战的三位主帅,轮到士燮,士燮推辞战功。
范氏家族,就是在这样的谨小慎微,和任何人都不来往。一点一点的活下来。
4、鄢陵之战士燮的表现
鄢陵之战,士燮的儿子士匄不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主力跟楚军死磕。士燮当时就急了,拿着武器打儿子,其实为什么呢?就是做给栾书看,栾书已经订好大政方针了,你凭什么违背主帅意愿?栾书自然明白。
士会死后,士燮敬遵父命,处处小心,绝不出头。外交上,以道德礼仪为先,如果有人贿赂他,他厉声斥责。
鄢陵之战之前、中间、战后,士燮一直主张,不要开战。一旦开战,对晋国没有好处。
为什么呢?他的理由有这么几点
1、首先,我们讲过什么是战争?是社会未能切合,弹性不够而产生的一种弥补切合的一种极端状态。
在晋国,此刻如果发生了鄢陵之战,那么就会对于晋国的社会,产生相应的作用。最直接的就是晋国卿族势力的重新分配。那么,对于范氏,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2、战争,如果输了,在国际上必然会出现利益重新分配。如果赢了,国君就会骄纵。而下面的卿族早就抱定“攘内必先安外”的政策。
所以,士燮成为了坚定的主和派。
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
此时的晋国朝政就如意图喷发的火山,各个大臣惊恐万分。
3、弥留之际
话说回到晋厉公这里,晋厉公这个人不算昏庸之主,但是手段谋略还是略逊于他父亲晋景公。但是很明显,晋厉公通过这个谥号就知道,这人名声不太好。
晋厉公为什么名声不太好,甚至被丑化呢?
鄢陵之战后,晋厉公也要抓过头来,处理国内的事情。怎么处理呢?
晋厉公宠爱外嬖?所谓外嬖,我们在骊姬之乱那时就讲过,晋献公也有。这个外嬖,说好听点,是宠幸的大臣。说难听点就是宠幸的男宠。
晋厉公宠幸这些人,就是为了打压卿族的势力。
关键在于,打压卿族,特别是三郤,那也不可能靠男宠啊。
男宠之中,有这么几个人。
第一个是胥童,胥童是谁呢?胥克之子,胥克当年因为赵盾死后,被郤缺废了。于是胥氏家族由此中衰。
第二个是夷阳五,郤锜夺了他的土地。
第三个是长鱼矫,郤锜夺其地,还曾经戏辱他。
这三人恨郤氏家族入骨,晋厉公就拉拢他们。
除此之外,栾书同样怨恨郤氏。理由有这么几个
其一、栾书本来就想鄢陵之战后解决国内内乱。
其二、郤至,在鄢陵之战,未经自己这个主帅允许,不听主帅号令,自作主张,还给他打赢了。打赢了不算,战后还吹嘘自己的文治武功。
栾书这个人很厉害,在鄢陵之战之前几乎默默无闻,但是这个人很有能力。为什么之前默默无闻,能忍。
鄢陵之战中,楚国的公子伐被俘虏,栾书暗中跟公子伐接触,表示如果他能去晋厉公面前诋毁郤至,那么就可以让他回国。
说辞都已经准备好了。
栾书告诉他:你就说,鄢陵之战是郤至叛国的行为。实际上他早就和楚王有勾结,他曾经说如果晋侯战死,那么他就立孙周为国君。让晋国臣服于楚,战争的时候,就是他故意放了楚王,否则楚王早就被擒获了。
这里介绍一下,孙周。孙周是谁呢?孙周是晋厉公的族兄弟,晋襄公的曾孙。
于是公子伐就跑到晋厉公面前,说要面见晋君,告知一件重大事情。
晋厉公听了密告后,大惊,招来栾书核实。
栾书说:我不敢多言。
晋厉公说:无事,尽管直言。此事只我君臣二人可知。
栾书说:我觉得有可能。国君你还记得郤至曾经收过楚王给的弓箭吗?
晋厉公说:寡人记得。
栾书说:郤至三次冲进楚王那里,竟然没有擒获楚王,这.....如果没有叛变,怎么可能?
晋厉公说:那大概因为臣子不应该伤害君主吧。
栾书说:不如,我们试探试探他。也好还他一个清白,不是吗?
晋厉公说:怎么试探?
栾书说:您派他去周王室那里。如果他暗中面见孙周,那没跑了。如果没有,我们另当别论。如何?
晋厉公说:好。
随后郤至被派到周王室,晋厉公派人跟踪他。栾书派人去看望孙周。
栾书派来的使者对孙周说:听说从晋国来了一个文武双全之人,你在周王这,难道不思念国家吗?不如听听乡音如何?
于是孙周就来面见郤至。于是晋厉公派来的人都看在眼里,回国以后,添油加醋这么一说。
郤至必死。
其实话说回来,晋厉公难道真的不知道这是个骗局吗?他当然知道,但是君臣之间达成了一个默契。
三郤现在不死何待?在国际上,鲁国被他欺负了一遍又一遍,从国君到大臣。周王室对他而言更是不放在眼里。晋国内部,几乎都仇恨他们。
三郤真是放荡不羁爱自由,自我感觉良好。能想他们没心没肺的还真少见。因为中国人是十分信奉物极必反的道理。
为什么物极必反?道理很简单。
比如你从高空上丢一个鸡蛋,因为加速度的原因,鸡蛋下落的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到了极致,鸡蛋破碎。
那么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对不对呢?表象上看是对的,但是深层琢磨,不对。因为在逻辑上,事物的演化是单向度的,所谓的“反”是人类必须划定一个节点,来使得事物改变能够为其所用而已。
比如,你吃一个东西,一直吃,结果后来看到这个东西就吐。但是你一直吸毒,只会造成你死亡。你尽可以把吃到吐,视作“物极必反”,你也可以把“死亡”视作物极必反。这样一来,物极必反就成了可以随意改变的东西,这就不能作为一条规律而言。当然对于我们自身为人处世,来使用。
4、大限将至
公元前574年,晋厉公组织狩猎。晋厉公这回把家眷,男宠都戴上,一起射箭喝酒。
然后让大夫射箭,郤至射了一头野猪。
一名寺人夺走了他的野猪,郤至就射死了他。
晋厉公看着,看到自己心腹被射死了。大怒道:此乃欺余
晋厉公下定决心,要对郤氏下手。
狩猎也不搞了,回到宫中,就招来胥童。问他怎么办?
胥童说:三郤不可不除啊,他们权势熏天,如果不除掉他。公室必定不得安宁。
厉公说:好。
郤氏很快就得到了这个消息。
三郤就商量怎么办?
郤锜说:这是国君逼我们的,如果此时不动手,我们就是刀下之鬼了。
郤至说:现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杀了国君。国际、国内上会怎么看待我们?即使杀了国君,我们也不过多活几年,但是这几年,乃至死后,必然会遭受千古骂名。如果我们有罪,国君讨伐我们,顺天合理。如果我们无罪,历史会还我们一个公道。我们绝不能做背叛国君,残害人民的作乱之人。
至此,三郤必死无疑了。中国人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郤至为什么要讲这句话呢?郤至这个人真是极其复杂。
他在鄢陵之战的时候,出妙策,展现了智。战争之中,放过楚共王,展现了礼。死前,慷慨大义,展现了义。
单看这三项,此人可以讲文武双全。可是反观其他事情,毫无机心,暴露自己的意图,又幼稚的跟孩子一样。
对于三郤如何评价,特别是对郤至怎么评价是个很困难的问题。我们实在不愿意用一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来概括这样一场政变。春秋时期的人和后世人很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他们身处在历史大潮中。
他们回不到周代的礼治社会,他们也不想走向如同战国一样的暴虐社会。就如现在的我们,同样处于巨变之中,我们的文化形成极度分裂的状态。
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又没法全盘接受外来文化。我们现在既不明白传统文化是什么,更不知道西方文明是什么?
《汉书 五行志》曾经记载
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盖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虽齐国子亦将与(预)焉。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季?”十七年,晋杀三郤。十八年,齐杀国佐。凡此属,皆言不从之咎云。
人处于高位,就有倾颓的危险,吃味道很重的东西,就有可能中毒。他们说话放肆,说话没有根据,说话自夸自美。
公元前574年,三郤来到朝堂上。胥童、夷阳五率领甲士八百人,进攻三郤。
晋厉公此刻,派他的亲信清沸魋协助。而长鱼矫觉得,如果这样兴师动众,会打草惊蛇的。
长鱼矫于是在郤氏的封邑周围埋伏下甲士,然后诱骗三人,议事。故意激怒三人,假装争吵。
郤氏三人没有防备,突然间长鱼矫拔出戈来,杀死郤锜、郤犫。
郤至大惊,立马逃跑,跳过栅栏,跳上马车,意图逃跑。长鱼矫此刻,哪里容得下他跑,紧追不舍,在车上,刺杀郤至。
三人尸体被抛到宫门下,示众。
胥童此刻率领甲士,在朝堂之上,劫持了栾书、中行偃(荀林父之孙,中行氏的族长)。为什么呢?
他想把卿族一网打尽,两人此刻迷惑不解。
突然间听到,“如果不杀此二人,后患无穷啊”
“可是已经杀了三人,寡人不忍心再增加人命”
“如果你不忍心,他们未来就会对你不利。如果你不杀他们,将来你会后悔的,既然国君不忍心,我请求离开晋国”
于是长鱼矫逃到狄人所处之地。
而栾书、中行偃留下了一条命。
晋厉公派人对二人讲:三郤无礼,搞得朝政天怒人怨,寡人除害。希望大夫不要把受劫持放在心上,你们还是复职复位吧。
两人叩头拜谢说:君王讨伐有罪之人,而赦免臣下,这是君主的恩德,我们不敢忘。
晋厉公此刻是不是高枕无忧了呢?
5、厉公之死
公元前574年,三郤尸骨未寒。栾书、中行偃发动政变,囚禁晋厉公和胥童。
栾书招来士匄,希望让他到了翼城会事。
士匄拒绝了,又派人请韩厥,韩厥同样拒绝了。
韩厥说:我当年已经犯了一个错误。当年下宫之难,我深受赵氏的恩德,竟然没有为他们求情。现在对付君王,我怎么敢呢?
公元前573年,胥童被杀,随后晋厉公被杀。
士燮的预言全部成真。随后迎立晋悼公登位。晋国历史,进入了新阶段。
附:抑郁性现实主义
心理学家曾经提出,抑郁现实主义”这一说法。相对应的是不现实乐观主义,又称乐观偏误。
历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说:“我们深受其害的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幻觉,而不是我们的恶习或软弱。我们听从的不是真实,而是我们用来代替真实的幻觉。”正因为普通人很容易把幻觉当成真实,抑郁现实主义的纠偏作用和价值才受到了重视。
抑郁现实主义的“抑郁”是勤于思考的结果,是一种思考者的抑郁。
抑郁性现实主义者,他的决策正确性要比其他人,高70%左右。通过思考忧患,形成一种
冷眼看世界
的感觉,来寻求决策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