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在“五一”期间总是忍不住跑出去看人呢?昨天的“行动偏差”是一种解释,但是今天我们想聊聊更为本质的一个原因:匮乏。
一、别怪穷人鼠目寸光
研究人员曾经找来一批小朋友,要他们画出一枚硬币的大小。结果发现,相比穷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能更准确地估计一枚硬币的大小。在穷人家孩子的眼里,一枚硬币可能非常大。
对于现阶段的我们,一次难得的假期就像是穷人眼中的硬币。匮乏使得假期在我们的眼中格外珍贵,以至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冷静判断它了。
哈佛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Eldar Shafir的著作《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就解释了这种现象。书中提及的理论认为匮乏会占用我们的大脑带宽,让我们不自主地屏蔽掉其他的信息。
国人形容一个人有气节会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冯小刚导演拍完《1942》之后接受采访,说出了一段话,让我很受触动。
拍完《1942》,我很有感触。当我们说一个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其实应该知道,他家里可能已经有了“五斗米”。虽不多,但不至于饿死。他不折腰,只是不为“你给的”这五斗米折腰而已。
如果他一斗米也没有,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重病在床的母亲,我就真不相信他不会折腰。没有挨过饿的人是没法体会那种“给我一斗米,我什么都能干”的境遇的。
贫穷、饥饿使人目光狭隘,人们能考虑的只有明天那顿饭怎么解决,没有额外的大脑带宽去考虑别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一味地苛责穷人目光短浅其实是偏颇的。
二、孤独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有些人会格外孤独?
很多人觉得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交际,交不到朋友,所以很孤独。但是,研究表明,孤独很可能不是结果,而是导致交际障碍的原因。
科学家们召集了一批志愿者,要求他们录一段话,并且预先告知他们这段话会放给其他人听。结果发现那些磕磕绊绊又很无聊的录音通常来自于孤独者。
但是如果重复一次实验,并且保证这段话不会放给任何人听的时候,那些之前说话磕磕绊绊的孤独者明显表现得更好了,有的甚至可以侃侃而谈。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
匮乏使我们“用力过猛”。
那些缺少交际的孤独者,在有机会接触其他人的时候,会格外紧张。他们希望自己表现得好一点,希望每个交流的细节都是完美的,最终就导致了用力过猛。
即便你不是孤独的人,你也应该有所体会。如果你偶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男神或女神,你就极有可能表现得用力过猛,而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TA。
回到“五一”的话题,对于那些缺少假期的人来说,这个来之不易的假期就很容易让他们用力过猛。计划排得满满当当,生怕没有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假期。
即便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计划的可行性和回报率并不理想,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要这么去做。
三、死线才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别逗了,“死线(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
说了这么多“匮乏”带给我们的局限性,并不意味着它对我们没有积极作用。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组织行为学教授Connie Gersick就做过一项有关“开会”的调查。她发现虽然会议种类和内容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出奇地相似:
前半段大家都在胡扯,没人聊“正事”,直到突然意识到所剩时间不多了才会进入正题,并且迅速拿出解决方案。
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估计是个人都会有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经历,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和效率,估计如果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考个哈佛耶鲁应该不成问题。
四、面对“匮乏”我们该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正摆脱匮乏。穷人没钱,富人没时间,孤独的人需要陪伴,有伴的人需要私人空间。
当匮乏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如何有效利用而不是规避它成了现在的首要问题。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原则要简单。
我们已经知道,人在匮乏状态下是无法深入理性思考的,因为大脑的大部分带宽已经被匮乏所占据。
这时候的好办法不是啰里啰嗦地讲大道理,而是给出最简单的判断准则,并完全按此原则执行。
比如当我们需要解决贫穷的问题时,通过传授理财知识等方法帮助穷人摆脱思维局限效果可能并不好。
而某些经济学家想到了把这些经济常识编成顺口溜,让穷人能够在不费太多脑力的情况下,记住这些原则,并照此行事,效果就好很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鼓励大家不断总结自己的原则,因为匮乏无法完全摆脱,而原则就是我们掉入“匮乏”时的救命稻草。
死线要明确。
都说了死线是第一生产力,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人为地多去设置死线。
我个人在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设置诸多死线。哪怕这只是一个虚拟的线,你都会发现自己的效率确实有所提升。
就像我们之前提过的“锚定效应”一样,一旦你把死线的“锚”提前了,自己的行动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哪怕你最终没能“按时”完成,其实也比正常的日期要提前。
就像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过的那样:
如果你将目标设定得非常高,即使最后失败了,你也会失败在别人的成功之上。
平时多补充。
凡事要从根儿上下手,如果我们知道现在的问题是由“匮乏”导致的,那就应该在平日里有意识地多补充。
有钱的时候也不要肆意挥霍,有时间的时候也不要拖拖拉拉。眼前有宽裕的时候,应该多存一点“余额”,以便应对日后的匮乏。
要知道“麻烦”也是会复利增长的,如果不能及时在资源充裕的时候消除一部分,那等到资源匮乏的时候就有得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