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代君王称帝,唐宋以后称宗,都是被逼的!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对于汉代帝王的称谓都是**帝,而唐宋时期都改成**宗了,这是为何,感觉帝的称谓要更响亮些,后代帝王这是谦虚吗?实际上,这恰恰是帝王私心的一个表现。

“帝”是古代对于君王的谥号,谥号最早起源于周朝,除了秦朝秦始皇觉得谥号让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而废除了谥号制,除此外其他王朝都在沿用谥号,谥号是对一位君王生平的评价,因此有褒贬之分,可是在南北朝后,中央集权促使君王的一人统治更加明显,唐宋时期对于君王的谥号也就大多是吹捧的,谥号的字数也有最开始的一两个字演变到唐宋时期十多个字,清朝更是达到巅峰二十多个字,实际上就是后世的君王不想和前代的君王谥号出现相同的情况。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汉代是谥号是两个字,如汉孝武帝,一般就简称汉武帝了,可唐宋时期,君王的谥号太长,没法简称,简称就无法完全表露出君王的功绩了,就开始称庙号了,庙号的起源比谥号还要早,汉代是只有有大功于社稷的才有庙号,如汉武帝的庙号就是世宗,一般的君主是没有庙号的,而到了唐宋时期,只要是个君主就有庙号,而且庙号都是褒义的,而且庙号字数不定不变,逐渐就开始称君王的庙号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