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特别羡慕那种说话得体,且风趣幽默的那种人,能把很难当面说的话,也能嘻嘻哈哈哈的说出去,还不让人觉得尴尬。
我的同事W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和我在同一个办公室,有一天一个同事一进门就咆哮“找的这是什么分包商,气死我了,定好的时间到场,每次都迟到,然后也不打个电话,今天又等两个小时,我是真受不了”。屋子里面大家都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不知道说什么,这时,同事W悠悠的说到“哎呀,你受不了可以胖啊!”
他这话一出,满屋子人都笑了,那个气炸了的同事也跟着笑,紧接着W先生由趁热宽慰了那个同事几句,同事气很快就消了。
其实同事W不仅说话风趣,在与同事交代工作时也能把工作交代的很清楚,在办公室从来没有听到他和别人起争执。自己真的是很羡慕,可是,怎么才能学成他这样呢,直到我看到《好好说话》这本书。
书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由马东出品,由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等《奇葩说》智囊团共同所著,而《奇葩说》是一档说话达人秀节目,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
书的作者,每一个都是能把说的恰如其分,最会说话的那群人中的佼佼者,整本书特别有含金量。
《好好说话》这本书,用新鲜有趣的方式传授说话的的核心技巧。从点到面的来剖析,教读者掌握全息话术。全书共分为六部分,书的作者们围绕话语权这个核心,将话术分为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这五个维度。第一部分则是介绍这五个维度之间既有区分,又有相互转化的内在趋势,剩下的五个部分则分别阐述这五个维度各自的特点与传授如何掌握这五个维度的核心技巧和方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第一部分:五维话术
不会好好说话,归根结底是因为拎不清状况,分析清楚状况,明确正确的说话策略,一个指标是权力关系。书的作者们按照话语权,将话术分为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这五个维度。权力在五维话术之间的关系如下:
演讲——权力的形成(吸引聚焦于引导)
沟通——权力的流动(避免冲突与协调转换)
说服——权力在对方(无权的一方要改变有权的一方)
谈判——权力在双方(双方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辩论——权力在他方(双方无权决定胜负,通常由中立第三方裁决)
第二部分:沟通
沟通偏重“理解”,目的是要学会怎样体会别人的角色,消解既定的权力格局,避免冲突,平等对话,营造良好的氛围。常见的沟通,有爱情沟通、亲子沟通、危机沟通(避免争端与形象维护)等。沟通不仅能解决我们与别人的摩擦还能解决与自己的摩擦。
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关于不同场景下的沟通,展示了很多说话技巧,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举个书中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充当报丧的角色——传递坏消息(这事与我无关,只是个传话筒),这时候,我们要保持一个中立的姿态。诀窍:专业、善意与陪伴。要知道我们说出去的话所要表达的是“愿意帮助的善意”而非“过失在我的愧疚”。
比较下面两句:
“对不起这事办砸了。” “很遗憾,这事没成功”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遗憾”是因为对方会难过,“对不起”则是因为这事没做成我们也有责任。
书中的这个例子,第二种方式明显更智慧一些。
真的是觉得沟通在生活中真的是太重要,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同时又很得体。说话就应该说重点,不然两个人的沟通就变成:我说城门楼子,你说胯胯轴子,我说城门楼子,你说肩膀头子,我说城门楼子,你说糟老头子。再不就是,沟通本来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搞不好原来的问题没解决,弄出新的问题了。
第三部分:说服
我们都知道说服就是一种用语言改变他人想法的过程,说服,让人向往,但又畏惧。其核心主体有两个:一是如何形成看法;二人又为什么会改变看法。前者则相当于一个自省的过程,后者,则让我们在说服中,不止知道了要如何改变别人,更重要的是然我们不害怕改变自己。
书中这一部分,从用提问引导对方、有策略的请人帮忙、朋友犯浑怎么劝、如何说通年纪大、地位高的人、如何说服比自己更专业的人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展示、教授说服的技巧,且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举个书中关于如何说服比自己更专业的人的例子:
有一位设计师,把“五四”青年姐的专题配色搞成了黑色,板块编辑就不乐意了,说:“青年节的主体怎么能是丧礼黑内,必须给我改成绿色。”设计师同时立刻反驳说:“绿色不好,青年节怎么能变绿帽节?”于是两个人就黑色和绿色哪个更不吉利争论了起来。
实际上编辑完全可以只讲内容需求,编辑可以这样说:
“今年‘五四’青年节的主题跟环保与社会责任结合的比较密切。你做的这个黑色挺有个性的,现在的年轻人也挺喜欢黑色,但是和咱们这个设计的主体有些不太吻合。你能不能建议一些可以实现这个需求的方案呢?”
很显然,第二种方式,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部分:谈判
所谓谈判,就是在不可忍受的僵局下,交换评价不相同的事物。谈判时,我们误以为只要真诚沟通就一定能携手共赢。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把各自的目的、诉求、损益摆到台面上来谈,通过讨价还价的利益交换,尽快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版本。谈判也是双方软硬实力的比拼,在斗而不破的前提下,尽量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共赢。
这一部分呢,书的作者们是从搜集情报、先发制人、在让步中谈成交易等多个方面来教授谈判的技巧。
第五部分:演讲
演讲,形式最为简单,也最能明显体现一个人是否会说话的一项。演讲的技巧则在于:首先,要做到克服公开演说的紧张感:其次,要满足观众的期待,达成预定目标;最后,要用自己的表现力和渲染力凭空营造出一个或感动、或轻松、或肃穆,并且能够传达信息的气场,而这一切,都是 凭借自己的语言来实现的。
演讲偏重“表现”,目的是能够自在、得体、有逻辑的向听众进行陈述,是一个形成话语权的过程,我们站在舞台中心,不但要在形式上成为关注的焦点,还要在事实上成为控制全场的枢纽。
而书中的这一部分,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展开的。
第六部分:辩论
辩论,是最紧张刺激的话术,因为它最接近肉搏,是双方观点拳拳到肉的厮杀。在台上,辩论是一种“权力在他方”的说话场景。对话双方的目标是争取在场德尔“中立第三方”,需要就针锋相对的立场展开攻防。
那对于我们普罗大众而言,辩论训练对于提升反应能力、洞察力和大局观很有帮助。而在这个充斥着忽悠和不靠谱的世界里,辩论思维也是一种必要的“心智防身术”。
接着看书中的例子,如何反驳“你行你上”:
小诀窍:澄清各自角色
好多人早就被“你行你上”这句话烦透了。
直接怼回去“我抱怨个鸡蛋不好吃,难道还得自己会下蛋不成?”这就是类比说明,角色不同,责任也不一样。
再比如,人人都喷中国国足的时候,就会有人在旁边说:“老说中国足球不行,你行你上啊,让你去踢,你踢得下去么?”
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回应说:“你让我踢,我肯定是踢不下去;那让你看,你又看的下去么?如果不是国足不行,难道是观众不行么?”
是不是很爽,真正的拳拳到肉,辩论也很实用,小到拌嘴,大到吵架,及时高效,戳中要害。
一直以来,我们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却又以说话的方式被考核。兼具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智慧、处理观点交锋和利益冲突的能力、与人为善追求达成共识,才是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