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了不到一半,坐在我左边的两个女生就走了,我刚好听到她们的小声吐槽:“这是什么爸爸?怎么能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呢”!
乍一听,此话不假。电影的开头很容易给女生造成不适感:重男轻女、强势的亲情、剪掉长发、跟男孩一起练习摔跤,这样的人生,任凭哪个女孩子都不想要吧。
于是,有人痛批影片的价值观,认为这体现了最落后的教育思想,非常不人道主义,绝对不值得赞赏。但是,作为一个从教五六年的年轻老师,我必须给影片点赞。
一
我们谈论一个问题,必须从背景出发。
故事发生在印度的一个小村庄。早些年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女性的地位十分地下,我们从影片中母亲的角色中也可以感知一二。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的农村,绝大部分女孩的命运是,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被父母安排嫁人,结婚前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从此就只能相夫教子,忍受贫困,一辈子作为生育机器和家庭妇女存在。如果婚后不能生儿子,就会收到诟病,因为女孩一出生,就不被任何人欢迎。
当然,我也是从之前读过的一些书上知道这些的,并没有真的到印度去体验过。其实影片中对此有交代,就是两个女孩去参加婚礼的时候,小新娘说的一段话:
“否则你们也会像我一样,从出生起,就注定要与锅碗瓢盆为伍,整天有做不完的家务。到14岁的时候,就要嫁出去,好减轻家里的负担,最后被送到一个从未见过的男人面前。这就是我的人生。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做他的孩子,为了你们与全世界对抗,为了你们忍受嘲笑和奚落,就是为了让你们能主宰自己的生活。”
出于这个背景考虑,影片中父亲的做法在发达国家、发达城市肯定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些地方出生的女孩,先天就具有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和能力。但在印度农村,她们的人生,小小年纪就要嫁人生孩子、跟白菜叶和咖喱为伍的人生,真的值得尊重和推崇吗?
二
如果说,父亲夺金无望、求子无望的人生中遇到了两根救命稻草;
那女儿们呢,她们也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救命稻草——会摔跤的爸爸。
她们的这个爸爸,有信心、有恒心、有能力,改写她们的人生,让她们不用复刻村中大多数女孩的命运。
世界的奥运冠军和平庸的农村妇女,让你选,你选哪个?
如果你跟我一样,选择前者,就不会批判这位父亲的做法了。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的。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最早的视野。如果不是爸爸的培养,她们走不出农村,也不可能登上世界的领奖台。
三
那为什么非要练摔跤呢?而不是舞蹈、声乐、绘画?
突然想起来之前流传的一句话,“你没有穷过,你不会懂;你没有富过,也不会懂”。
以她们家的经济条件,连大米和鸡肉都快买不起的一个家庭,怎么可能送孩子去学芭蕾呢?况且,她们家有四个孩子需要养育。所以孩子们离开农村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练习摔跤。
因为她们有免费的教练——爸爸;她们也一定会从从事摔跤的爸爸那里得到一定的遗传或者耳濡目染,有一点摔跤的天赋;更何况,连摔跤垫都可以用床垫代替,摔跤几乎不需要任何体育装备。
大学时有个同学,从五岁就开始练习书法,师从当地非常出名的书法教师。他父亲是文艺工作者,长期研究摄影和绘画;妈妈是体育老师,从小带着他打羽毛球、游泳、打篮球。说实话,复读三年才考到我们学校来的他,成绩一般、能力一般、才华一般,可是毕业找工作时,所有去应聘的中学,哪怕当地最出名的,都给了他offer。因为他早就因为在书法和运动上的才华进了学生会,有了漂亮的履历表,也锻炼了自己。等到试讲的时候,板书一写,那潇洒的柳体书法,一下子就征服了所有的考官。
一技之长,只要长到一定程度,很多时候就可以改变你的命运。我相信,同学五岁的时候,并不懂书法和绘画自己更喜欢哪个。父母根据当时的情况,替他做了决定,坚持下来,优势也就体现出来了。
四
只有选择和坚持,才能让你进入更高一层的人生,面对更强的对手。
两个女孩陆续成为全国冠军,进入国家队训练,也就代表着她们有希望参加世界级别的比赛,为国家争光,成为一个传奇。
吉塔虽然经过了迷茫期、叛逆期,忘了初心,但她很快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年老的父亲继续发力,不惜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不惜低三下气去求人,用他的经验和智慧,帮助女儿打破无法进入半决赛的魔咒,最终赢得金牌。
站在奥运会和世锦赛的领奖台上,看着冉冉升起的印度国旗,听着响亮的印度国家,女孩们,还会责怪父亲当初的决定吗?
如果能重来,她们愿意在14岁那年匆匆嫁人,还是愿意剪掉长发去练摔跤?
如果可以选择,她们愿意有个嫌给家里增添经济负担早早地打发她们嫁人的爸爸,还是梦想不死、还得让她们来继承父业的爸爸?
尽管他不太懂教育,方法蛮横粗暴,甚至专制。但是,他会鼓励你为目标而战,他会让你知道女孩不比男孩差,他愿意与世界为敌,培养你,让你成为女性的榜样。
这样的爸爸,你不愿意要吗?
我以为,这可比那些大腹便便只知道感慨怀才不遇、出去沾花惹草让家里不得安宁、像空气一样从不来无影去无踪的爸爸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