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昨天我们说到,直播间里的西北那个小伙子,就是属于推迟满足感的。他这种做法,昨天我还在想,说到这一点,这小伙子还真像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呢,我想目前在我们这个直播间里应该不会有第二个像我这种做法。
那是国营单位,那个时候没有私营。大学毕业分配到那个单位之后,那我发现,效率有点低。所以我就去找领导立军令状,我不要工资,但是我要工作。我不想跟老工程师慢慢地学,因为老工程师他们学的是晶体管,那我学的是集成电路,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怎么指导我呢?所以我就去立军令状,我不要工资,我要工作,任务直接给我,我来做。
领导当时挺发愁,那国营单位,怎么可能不要工资,你不要工资,这工资给谁去呀,然后我们就变成了资本家,然后我们就会犯错误,所以不行。最后达成了就是工资照给,奖金你自己决定怎么办。人家是按这个单位总体的收益发奖金,然后每个人都有份。我说好,那如果不是我这个项目的,我就不要。
这就是推迟满足感。那我就脱颖而出了,非常快就脱颖而出了。因此破格免答辩,我们那时候是毕业五年才能成为工程师。但是我在三年的时候,就直接免答辩,成为工程师。所以推迟满足感,大家想想重要不重要?大多数人是想,跟着慢慢混呗,着什么急呀?师傅说好还不好吗?
所以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认识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早在童年时,从5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这个自律的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你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吗?例如,如果一个5岁的男孩多一点儿耐心,让同伴先玩游戏,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在没有人催促的情况下,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对于6岁的孩子而言,学会吃蛋糕时不先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
让上了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机。当孩子满12岁时,应该已经无须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如果是这样,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就会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所以亲子教育,这都是人人都需要思考的。那作者也是开篇就从亲子教育开始,来讲这个事情。
但是,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很多青少年都缺少这种健康的习惯,没有体会到推迟满足感的好处。不少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仍旧不懂“先吃苦,后享受”的原则,而是将次序颠倒过来。所以,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孩子的智商与别人相比毫不逊色,但却不肯用功学习,成绩远远落后于别人。
他们说话做事全凭一时冲动,只要心血来潮,不是旷课逃学,就是打架斗殴;他们不愿思考,缺乏耐心,很容易与毒品为伴,故意跟警察发生冲突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先享受,后付费”成了他们人生的座右铭。
如果父母这时才去求助心理治疗,往往为时已晚。因为意气用事的青少年通常不喜欢被人干涉,也就是说坏习惯养成了,你想再纠正,那么难度要是直接养成好习惯的10倍,甚至100倍。
即便心理医生能以亲切公正的姿态慢慢化解他们的敌意,这些孩子也很难积极配合、参与整个治疗过程。他们的主观冲动过于强烈,经常逃避定期的治疗,心理医生的一切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最终,这些孩子被迫退学,浪迹社会,继续他们失败的生活模式。他们的成年生活也极为糟糕——婚姻不幸,精神恍惚,容易遭受意外事故,而精神病院或者监狱则可能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大部分人能够掌握推迟满足感的原则,学会先苦后甜,拥有足够的自制力,可以避免贪图一时安逸的恶果,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懂得先苦后甜,最终成为失败者呢?
答案目前尚无定论,仅有的答案也缺乏足够的依据。基因的影响并不明显,其他因素也有待科学论证,但大部分迹象表明,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也就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你怎么去引导孩子,这是很关键的,孩子真的不像我们想象的。他们什么都能听懂。
比如说,我小孙子,前几天有个事情呢,他就是去玩。那去玩呢,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他去幼儿园就会少去两天三天。那这个时候你怎么说,由于爸爸妈妈已经跟朋友们一起买了票,带他去海边玩一玩。所以我跟他说,你觉得现在是该去海边玩的时候吗?
他自己说,可是,已经,爸爸妈妈已经说好了呀,然后就有点要哭了。我说,我现在并没有说你,而是咱们聊聊,你认为会有什么问题出现。他自己就开始思考了,那回来,上幼儿园会耽误,会追赶同学,因为他们是双语教学嘛,英语。我说,那你什么感受呢?
他说那怎么办呢?我说你这次,已经是这样了,也不是你的问题,那么,快快乐乐地去玩,那回来该怎么办?然后他呢,就没有想到,吃饭的时候,他一本正经地跟他爸爸说,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只有在休息的时候,我才能跟你们去玩。大家觉得有意思没有?特别一本正经,该去幼儿园的时候不能去玩,我都很震惊,哎呀,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就好像是谁教他这样说的一样,才刚刚四岁多。
我们共读书籍到这儿,就会发现,这个引导很重要。你要不说,会是什么结果呢?大家说对不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就像上学,你拉了课,你回来,你是要追的,你那个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像读书,我们早上共读书,你三天没有共读,你再回来,你什么感觉?你是不是感觉到,哎呀,我跟大家又拉开距离了。对不对?
所以子不教,谁之过?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受到严厉的责骂和体罚,即便小有过错,父母也会怒不可遏。就像这个事情明明是父母的问题,但是如果孩子上学的时候学习出现了问题,这父母会干什么呢?父母会说是自己的问题吗?早忘记了,是吗?
他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所以辱骂、威胁、恐吓、掌掴、脚踢、鞭打、拳击,什么都有可能,可谓花样翻新。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它本身就违背了自律的原则。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属于这样的问题。
就像我们直播间有一位说,她先生总打孩子。那孩子作业也好,考试也好,不管什么情况,都会挨一顿打。但是呢,他从不想孩子不上学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你在教孩子什么,是不是?所以原生家庭的作用太大了,因此我们家长课堂,为什么都会让每一个家长先回忆你小时候,所以大家呢,就会流泪,就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小时候跟父母有关系,结果现在的孩子原来也是自己造成的。孩子的叛逆,孩子的不爱学习。孩子虽然看似爱学习,但是天天都不开心。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有些父母常常告诉孩子:“照我的话去做,但不要学我。”他们在孩子面前酗酒无度,烂醉如泥,然后还让孩子别学他。我们都知道上行下效,孩子不是光听你说什么,他是在看你在做什么。我们直播间里坚持共读书籍的朋友们,那你想想你的孩子会怎么样呢?他们看你每天在读书,他们会不会变成爱读书呢?对不对?
或者在孩子面前破口大骂,拳脚相加,这都是自卑的表现。他们缺乏长辈起码的自制力、尊严和理性;他们形容邋遢、一塌糊涂,甚至偷懒耍滑、背信弃义。这些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却强迫孩子有条不紊地生活,结果可想而知。假如父亲三天两头殴打孩子的母亲,那么母亲因儿子欺负妹妹而对其施以体罚,又有什么意义呢?又如何能指望儿子听她的话,控制好情绪呢?
在孩子稚嫩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对一个家庭来讲,每一个人,你的行为都很重要。不管你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你的行为都很重要。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看谁更自律,那么谁的自律会影响到孩子,对不对?那这个自律怎么体现出来,是行为,大家同意吗?所以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父母的爱至关重要。即使家庭环境充满混乱,生活贫困,只要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相反,即使父母身为医生、律师、企业经理或是慈善家,生活方式相当严谨,但如果缺少爱和温情,他们培养出的子女照样会随心所欲,恣意妄为,不懂得自律。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你天天板着个脸,你虽然挺自律的,但是就在管孩子这个问题上自律,那孩子看到你这张脸,他就会觉得你这种自律让他恶心,所以他就变成了所心所欲,那这是很糟糕的。也就是说,作者的意思呢,也就是告诉你,你自己要自律,但对别人,你也同样有一种爱。你不能只考虑到自己。
比如说有的人,完美型性格,从九型人格的角度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自律,而是他的性格造成的。那他每天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灯随手关,但是由于他是完美型的,他就一定会挑剔别人。挑剔别人他也会挑剔孩子。比如说孩子照他的样子也去把衣服叠好,跟他学习。但他呢,对孩子进行指责,不是这样叠的,那应该这样叠,对不对?
那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呢?他会痛恨把衣服这么收起来。所以他如果充满爱的话,会怎么样?他会告诉孩子,这样叠,你觉得怎么样呢?所以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完美型性格的人,他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微笑。他的脸太僵硬了,那么解决微笑的问题,同样需要自律。大家同意吗,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这个是很糟糕的。
所以我们,不管你是什么性格,一定要发挥你的优势。所以九型人格,欢迎大家来学。现在疫情过去了,我们线下培训,也都会有序地展开。比如我们这里就有一位郑副院长。大家知道郑副院长吗?随着我们九型人格研究的深入。
郑副院长,为什么原来的时候嘴角下耷呢?为什么原来亲戚朋友都躲着她呢?比如她卖什么产品,人家需要这个也不买她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总是让人看着,这是什么感觉呀,嘴角下耷。我们现在清楚了,是她性格本身,她怎么办,对着镜子练。练了三个月,嘴角上扬了。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都是微笑的。
你就会发现,她的好运就开始来了。现在是我们思涵成长学院的副院长。大家可以去她的直播间看看,看看她是不是都是微笑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什么性格,不管是你原生家庭怎么样,你都可以改变,只要你充分地了解自己,然后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弱势避免掉。那怎么样才能做到?自律,需要自控力。
你比如说,练了三个月,需要不需要自控力。你不自律,你能练出来吗?它需要每天去坚持。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需要改变,都想冥想,那你得坚持啊,你不坚持,你就想拥有荟蔚老师的这种本事,直接语音就知道什么毛病吗?那是不可能的,对不对?所以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坚持改变。你爱家人,你更会去改变,对不对?
在本书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爱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我们都说,希望身心灵成长,但是你知道吗?爱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爱的实质,以及爱同教育的关系。这样的话,你的亲子教育就会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花时间去欣赏它,照料它。譬如,某个小伙子终于拥有了心仪已久的汽车,那他一定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汽车上面:擦车、洗车、修车、给汽车美容、不停地欣赏它、整理内饰……
你也可以观察,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是如何精心照料自己的花园的,他会细心地浇水、施肥、修剪、除虫、嫁接、移植……同样,对子女的爱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照顾他们、陪伴他们。那么我们来看,包括养宠物,比如我们思涵家政。有不少人呀,找家政来干吗呢?去喂猫。他上班,猫怎么呀,小狗怎么办呀?
其实我们都知道,正常的你的猫粮啊,狗食啊,你给它放在那儿就行了。但是他不行,他觉得上班都不踏实,他就爱这个猫,就爱这个狗。所以宁可花钱,找家政来,一小时多少钱,你能不能白天帮我喂这个猫,喂喂狗。大家想一想,这说明什么呀,他是爱那个猫,爱那个狗。就像作者举的例子一样,爱花的,爱车的,但你要把这个扩散下去,爱生活,爱每一个人。
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也就是说你真正的爱孩子,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就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并找到教育他们的正确方式。但是如果你陪孩子,为自己找借口,让自己不努力,那就会适得其反。
在孩子明显需要培养自律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挑起担子,而是不耐烦地说道:“我没精力管你们,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到头来,当孩子犯下错误逼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们头上,不是打,就是骂。我们根本不愿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适合。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聪明的父母决不会这样做。问题发生之前,他们就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他们会用恰当的敦促、鼓励和表扬,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责备,来巧妙地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教他们学习自律。他们会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其实这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委专注地来观察。
从孩子吃蛋糕、做功课、撒谎、欺骗、逃避责任等行为中,及时发现问题;他们也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对孩子的管教上,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表扬,什么时候该批评。他们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用小小的亲吻、拥抱和爱抚,用小小的警告和批评,就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使问题消失于无形。
可以断言,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家长,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当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块儿去经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领受父母的这片苦心。
他们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孩子的思维他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有的父母为掩饰家庭教育上的失败,会不停地告诉孩子说自己是多么爱他们,多么重视他们,等等,但真相无法逃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不会被谎言和欺骗长期蒙蔽,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一再出尔反尔,只会让他们渐失信心。
即便他们表面上不会表现出什么,不会牢骚满腹,或者大发雷霆,但却会把父母的教导和许诺看得一文不值。更为糟糕的是,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所以我们就清楚,我们的父母,如果你自己觉得,你的知识不够,或者你的能力不跟不上,或者你身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那你孩子怎么办?所以我建议你保持开放的态度。
比如说我的小孙子,他接受的爱太多。那当然跟我们的开放态度非常有关。比如说他会从2岁多,汤总,他姑姑,他对汤总的记忆非常深刻,璎珞阿姨等等,他都记忆非常深刻。所以你就会发现,他接受的爱非常的多。那么,他也会回报爱。比如这次汤总来北京,就非常的神奇。他知道她怀宝宝了,他就依然跟汤总去亲,但是不去触碰。明月老师都说,哎呀,他怎么跟汤总感情这么深呢?
他呢,也是特别的注意干净,一般别人吃的东西他不吃,即使家人的也一样,他会觉得,你吃过了,我就不吃。但是跟汤总,是你一口,我一口。这太神了,也就是小时候的记忆,这种爱忘不了。然后呢,从幼儿园回来,晚上吃饭,居然又吃了一大碗米饭,跟汤总。这很奇怪,跟平时不一样。然后呢,他还会嘱咐汤总,你坐那儿歇会儿,休息一下,他知道去关心她。
所以呢,我去观察这些,教育孩子,你要给孩子更多的爱,不仅仅是你自己,不仅仅是父母,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很多。那首先,你能不能开放的心态?这才是关键,对吗?比如说璎珞在那儿说话,他都知道,璎珞阿姨,然后萍聚姐姐。所以这些呢,都是潜移默化来的。那你有没有这样的开放的心态呢?所以为了孩子,你要更加知道什么是爱。
那些沐浴着父母之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也许会偶尔赌气,抱怨父母一时的忽视,然而,内心深处却清楚父母深爱着他们。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所以他就知道父母对他的爱,学他爸爸的细心,乐高啊什么的,所以他可以做九岁大孩子的乐高,拼图啊,他父亲就是这方面,特别陪着他。但是呢,他又会学我的读书,还会自己给自己定个名字叫“小李博士”。
我说你为什么叫“小李博士”啊,他说因为姑姑是博士。大家看看这些它都会是潜移默化的,他自己就想他将来要成为博士。很有意思,所以这些是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自信必须从小培养,我小的时候就爱说这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根源就是来自于我妈妈。就是人学本事,一定会有用。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只能事倍功半。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就像我们昨天说到的李院长一样,她现在一定非常爱自己,那么她会越来越自律。知道自己能够帮助很多的人,能不爱自己吗?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
那我们直播间很多人,其实都是面临着这一点。随着你读书越来越多,你就会知道自己的价值,你知道自己可以帮助很多的人。那你怎么办呢,你就会知道你自己就是个宝,那你是这么样的一个宝贝,你会不会爱自己?一定会爱自己。
既然我们讨论的是推迟满足感和规划时间,就让我们以时间为例。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就会认为我们的时间也很有价值,如此有价值的时间必须要加以善用。那位拖延工作的财务专家的问题,就在于她忽略了自己时间的价值,因此才造成时间的浪费。
童年时,她曾有过不幸的遭遇:亲生父母本来有能力照顾她,可是每逢学校放假,他们都会花钱把她送到养父母家中,她从小就体验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她觉得父母不重视她,也不愿意照顾她。小时候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长大以后,尽管她聪明能干,但自我评价却低得可怜。因为自我评价很低,所以,她才不重视自己的时间。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之后,她自然就意识到了自己时间的宝贵,必须合理有序地进行安排。
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父母是彼此分离的,这使他们感到无助。他们知道依靠父母的养育才能生存,遭到遗弃就会死亡,所以,孩子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
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恐惧心理都有敏锐的直觉,他们向孩子做出保证:“我们是爱你的,永远不会丢弃你不管。”“爸爸妈妈当然会回来看你,我们会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我们是不会忘记你的。”
如果除了这些口头保证之外,还有实际的行动相配合,那么,待孩子到了青春期,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他们不会只贪图一时的安逸,牺牲掉长期的幸福,而是甘愿以某种方式推迟暂时的满足感。他们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们的需求最终都会实现,就像父母做出的保证一样。
很多孩子未必有这样的运气,他们从幼年起就遭受父母的遗弃、忽略、殴打乃至威胁,或者像那位财务专家一样缺少父母的疼爱和关心。即便没有类似的不幸,他们也会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爱的保证,而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
有些父母贪图省事,缺乏耐心,动不动就会用“遗弃”来威胁和管束孩子:“照我的话做,不然我就不再爱你,你自己想想,会落得什么下场!”——那当然意味着抛弃和死亡。这样的父母把爱心丢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控制和专制,这使得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
他们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甚至把世界看成是地狱,这种恐惧的感觉会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后。他们宁肯提前透支未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在他们眼里,将来太遥远、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即使将来比现在好过许多倍,他们也不愿意去等待,只愿意得过且过。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如果这份礼物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有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过其过程必然更为艰辛,通常要经过一生的鏖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那么大家想一想,书中呢,他泛指父母,实际上呢,是指跟孩子接触的人,不要忽略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如果你是家里面兄弟姐妹多,如果你是姑姑,姨,舅舅,叔叔,同样不要忽略了这些,对孩子的影响都特别的大。
比如说我的小孙子,他经常提到的,比如说姑姑,那肯定是首屈一指的,那姑姑,他是当成是家人。然后就是璎珞阿姨,萍聚阿姨,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那我呢,由于我们在研究心理学,那我就会观察,那你会发现,像萍聚阿姨陪他玩,那是发自内心的。璎珞阿姨陪他玩,都是发自内心的,和那个泛泛的它是不一样的。
所以他会记住,那姑姑就更不用说了。从他出生就开始,所以就像这些都特别的重要。那更甭说你家里面兄弟姐妹多,兄弟姐妹对哥哥的孩子,对姐姐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态度。你陪他不在于时间多少,而是你哪怕陪他的10分钟,你能不能让他感受到你是真心实意,这特别的关键。
也就是你陪他的时候,真的是出于有爱,那么他就会有回报。他呢,就会记住,大家理解了吗?所以今天这书的内容,也很重要。自律,从孩提时期开始,那么孩子怎么样才能自律。你的爱密切相关,那我们怎么爱,我们任何一句语言都很重要。言行举止都很重要,对吧?
大家都看得到,他每天早上起来,只要在我这儿,早上起来都会来报到,都要问好。所以这个习惯,在幼儿园里已经体现出来了。那在幼儿园,一到门口,跟人家保安呀,老师呀,都互道早上好,跟其他孩子的区别已经出来了。
然后在幼儿园里面,老师反映,老师为什么喜欢他呢?帮他办什么事儿,他都会说声“谢谢”,同学为什么也喜欢他呢?他玩了回来,给同学每个人都有礼物,可有意思了。这是谁教他的呀,他是从动画片里面学的。动画片里面就有给小朋友礼物。所以这些东西都在于什么?在于家长的引导,看动画片看什么,你引导他看什么,都很重要。
好,那今天的内容太重要了,因为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小的时候的情况,把小时候的阴影去掉,把那些爱留下来。我们更加清楚,现在对孩子该怎么办,所以就像我们讲书也好,直播也好。你真心的爱,对方内心深处会感受到。对吧?
比如我们现在讲书,是真心地希望直播间的每一个人,变得快乐,拥有持续的幸福。他会感受到,我相信,爱我的人也会非常的多。而且越来越多,所以大家也一样,你在做直播的时候,不要只考虑利益,要考虑爱,爱自己,爱他人。这才是关键,利他,那么持续的幸福大家还记得吧?那五个要点,大家反复的把它复习,记住。
好,感恩我们所有一起共读书籍的朋友们,大家是不是发现,你也越来越爱自己了呢?因为随着大家持续共读书籍,你的知识越来越多,阅读思人生,学识涵未来。那么你会越来越有爱,会帮助更多的人,良性循环,所以感恩大家一起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