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旧闻”重庆与蚂蚁金服签约共建移动支付之城,幸运用户柳女士获赠支付宝送出的5000只小龙虾。从支付宝霸道总裁范上还是一个有“宣传点”的事情,其实从真正刺激消费、维系用户动作上,还是觉得是一件“有点搞笑”的事情。5000只龙虾能吃完吗?5000只龙虾真的适合柳女士吗?作为维系而言是不是应该根据大数据推送适合柳女士的产品,而不是根据你什么商家想做活动推动而去设置礼品。
消费阶层社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下,各个平台红包券、礼品券、返赠券满天飞,你是属于“送券”引诱消费的群体吗?什么人是会被送券引诱消费的群体呢?
场景1:滴滴打车在市场推广猛烈的几年,公司数据人员会根据用户使用消费券的情况,把用户分为几个档次。一类是“土豪档”经常使用滴滴打车,但是有红包也不用,就是“豪”;第二类是“潜力档”平常会用滴滴打车,但是有了优惠券会大大提高打车频次;第三类是“五保户”平常根本不用滴滴打车,只有在有优惠券的时候采用;第四类是“顽固派”不管什么券就是不用滴滴打车的人。
根据此,滴滴打车公司就会有针对性发送打车券,将“顽固派”和“土豪派”排除在送券的范围内。当然他后来又设置了可以增券的方法,通过同一阶层或者跨阶层的人去拉动和培育消费习惯。
其实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消费是有其固定习惯的,送券带来的效果也只是短时间的数据,并且也只对部分用户有效;一旦失去这个刺激其实消费的行为是很难持续的。一个人的消费毕竟是由他个人本身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决定的。
场景2:听一个朋友分享过一个故事,他们小区门口一家火锅店其实平常生意很一般,为了刺激消费,做了个完全算是免费吃的超级优惠的活动。于是,一些本来就没有自己做饭习惯的人选择来尝试下。但是一走到门口,发现排着长长地队,于是朋友果断选择了离开,当然还有很多人跟他一样也走了,去别家店。
其实照理说,火锅店这个活动做的还是很有效果的,毕竟来人爆棚。由此看来,对于吃人们尝新的心态还是很爆棚的,但是从真正效果看,这个优惠消费还是不能算成功的。首先它没有很好预估门店的人员承载量,导致客户流失;第二在超负荷的承载量下,环境、服务和口味肯定会打折扣;第三,其实长远看,这个活动带来效果是适得其反的,如果首次体验不佳,再想挽回客户基本是不可能啦,还不如通过口味和服务逐步培育客户来的长效和价值高。
无论是大的企业还是小的门店,在“越快越好、担心一转身就失去先机”心态下,“更快,更大,更强”成了每个企业喊在嘴里的口号。似乎在这个时代“罗马一天就能建成”。
其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去反思下:折扣越来越被“送、赠、返”所替代,企业和商家都幻想着通过赠送让用户“常来常往”,其实很多时候真的只是一个美丽泡沫。
就像滴滴数据展示的能被“送、赠、返”吸引并不是你所真正理想的客户,这种类似捆绑的消费并不能真正带来忠诚和口碑,充其量算是“短暂的繁荣”。
其实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他们是一群品牌意识,体验诉求都比较高的理性客户,很多时候不会被所谓的“小赢小利”所打动,他们想买的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注重的是产品本身的品质和消费时候的体验。
同时“极简消费”备受推崇的今天,与其花时间挑选几个中低等价值的产品不如一步到位买一个品质化的产品,譬如买包。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价值放大的今天,挑选商品,办理“送赠返”消费的时间,防止产品占据的空间,价值之和远远超过了所谓的优惠。
当然,有的人会说,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在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它是需要过程奖励的,否则它是会坚持不下去的;也需要去浪费一些资源去创造轰动,进而塑造信心,正所谓是“赔本赚吆喝”,但是真正能成大事的是“看清前方,想清道路,预估荆棘”,但仍然选择勇往直前的人。
并且随着一个人消费成熟度上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偏好购买的商品,如鞋子,如包包,如书籍,如看电影,如旅游,......这是每个人消费品类偏好标签,未来商家大数据应该多去分析这些,进而应该在同等级或与略高一等级的同类产品或商家间形成“合力”,避免不良的恶性竞争,这个应该是一个更有价值的经营模式。
因此,与其花大价钱在“返赠送”耍手段,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的雕琢产品,优化服务,因为只有这样迎来的客户才是“硬”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