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山水诗词一样,边塞诗词的主要成就也主要表现在诗歌上,边塞诗是唐朝和山水田园诗并列而行的一座高峰,其意象一般和边塞生活、塞上风光以及和战争有关,相比较山水诗,其色调是暗淡的、晦暗的,意境是雄奇壮阔的,或是萧瑟悲凉的,感情节奏也是低沉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因此表达内容极其丰富,常见意象群主要有:
1.社会意象群
孤城、玉门关:作为塞上地点经常组合出现在诗中,“大漠清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长城:最早出现在陈琳的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后代诗人多化用或是和诗,如:“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僧子兰《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常建《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后据《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意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烽火、狼烟:战争的象征,“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阵云高,狼烟高举。”(陆游《谢池春》)“铁马半嘶边草去,狼烟高映塞鸿飞。”(赵嘏《降虏》)
胡人、胡马、胡雁:用来代指少数民族或是交战的另一方,“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崔颢《辽西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客舍洮水聒,孤城胡雁飞。”(岑参《临洮客舍留别祈四》)“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李白《登新平楼》)
弓、剑、铠甲:作为作战武器出现,“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李白《塞下曲六首》)“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山川搜伏虏,铠甲被重犀。”(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笳鼓旌旗改色,弓刀铠甲增明。”(赵师侠《西江月》)
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在边塞诗词中频繁出现,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鲍君徽《关山月》)
羌笛、琵琶、胡琴:边地常见的乐器,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冯延巳《芳草渡》)“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李贺《感春》)“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白居易《池边即事》)
沙场:代指战场,“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祖咏《望蓟门》)
瀚海:边地地名、比喻大漠或比喻战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关山月:是关山和月亮的组合意象,有时也分开,但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只怜横笛关山月,知处愁人夜夜来。”(刘长卿《罪所留系》),另外关山月还代表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乐曲,另外还有《梅花落》《折杨柳》《行路难》,如:“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李白《观胡人吹笛》)“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凉州词》)“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行路难,劝君酒,莫辞烦。”(王昌龄《行路难》)
楼兰:语出《汉书》,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
投笔:语出《后汉书》: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刘希夷《从军行》)“曳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高适《信安王幕府诗》)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也比喻主要请求担当重任,如:“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杜牧《东兵长句十韵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2.自然意象群
月:无处不在的月亮在边塞诗词中同样是一个常见意象,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苍茫明月上,夜久光如织。”(司空曙《关山月》)月光清冷照耀着边关,容易引起如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雪:边地寒冷异常,雪自然是非常常见的,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
黄河:作为边关的自然景观,黄河也是诗中常见意象,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李白《塞上曲》)
天山、阴山、黑山:一般代指边关区域,“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卢思道《从军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猎过黑山犹走马,寒雕射落不回头。”(马戴《射雕骑》)
大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里。”卢思道《从军行》)
雁:“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王维《使至塞上》)“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我欲弯弓向天射。”(李白《白鸠辞》)“勒兵临汉水,惊雁散胡天。”(马戴《关山曲二首》)又写作征鸿。
鹰:“守帐然香暮,看鹰永夜栖。”(李贺《送秦光禄北征》)“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王昌龄《观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