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审判》是汉娜·阿伦特就“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艾希曼的审判所写的报告。阿伦特对二战中纳粹犹太政策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之恶”的概念,对西方思想界影响深远。究竟什么是平庸之恶?平庸之恶是如何形成的?无思考的犯罪应不应该被审判?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在讨论。
平庸之恶是指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考无责任的恶行。如果非要给作恶的人一个动机,极有可能是对于名利或者其他事物的渴望。平庸之恶的平庸性正体现在无思考,当人不再思考,具有人性的动机消失,才能体现出恶的平庸性。汉娜·阿伦特在书中说:“他并不愚蠢,他只不过不思考罢了——但这决不等于愚蠢。不思考,注定让他变成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人之一。”任何一个忘记思考的普通人都可能犯下、或导致毁灭整个世界的罪行。
平庸之恶的诞生与工具理性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工具理性是借助理性计算达到目的,追求功利,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我们最初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思考、探索世界形成,而二战时期,自然科学快速发展,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工具。过度工具理性导致个人价值被忽视,沉思被驱逐出境,高效完成任务被奉为圭臬,人们失去深度思考能力。无思的群众寻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任何以人类终极意义出现的意识形态,如极权主义都能将其吸引,使其成为国家机器中无思想的齿轮,不自知地在罪恶的制度中充当恶的角色。这就是二战时期平庸之恶的产生。
阿伦特的著作中,平庸之恶主体包含失去思考的施恶者、放弃抵抗的受害者、冷漠自顾的旁观者。1941年,纳粹大规模屠杀犹太人。面对施暴者的暴行时,受害者很少出现反抗,人性在极端的暴行中被去除殆尽。同时不作为的社会风气使得旁观者道德漠视,与施暴者距离一点点缩小。被害者、刽子手与旁观者之间的合作使屠杀成为井然有序的机器。平庸之恶的范围极大,不可能审判每一个人,对受害者不人道。也不能只审判一部分人,无法解决平庸之恶。彻底解决平庸之恶,仅仅对作恶的人进行审判是无用的,重建社会价值体系才是正确的出路,将思考的本能归还人类,以教育来提高人类思考的深度广度。
现代社会的平庸之恶,则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时代,当代人追求物的价值,寻求简单迅速的刺激而无深度思考。经济理性成为人们生存的合理性,现代人只在乎世俗功利并否定思考的价值。过度理性以更加隐蔽的存在方式侵入人的思想,这正是当代平庸之恶的前置阶段,人人具有平庸性。这种情况下,群众容易被诱导,产生平庸之恶。
小悦悦被车碾压,濒临死亡,十八个路人漠视造成生命的逝去。审判平庸之恶,人们无法意识到漠视生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即产生恶的深层原因。假使对这些人进行审判,那么审判会仅仅浮于恶行表面,根本不能彻底解决平庸之恶。在现代社会,过度理性才是造成平庸之恶的根源,即造成平庸性的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而不是不具思考的人们,先拉出深陷平庸性泥沼的人,唤醒思考与良知,才能真正解决平庸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