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七、病机学说

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病机更是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什么是病机呢?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不同的病证,或是同一病证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可以有不同的病机,不同的演变规律。这就需要透过复杂的现象,认清疾病的本质,掌握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使我们在纷纭复杂的病证面前,能够纲举目张,执简驭繁地把握住要点。尽管不同的病证可以有不同的病机,但就总的说来,病邪侵袭人体之后,必然受到机体的抵抗,这一矛盾,就是正邪斗争。人体在受到病邪侵袭之前,或病邪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气化升降失常,产生了一系列病理变化。由此看来,邪正斗争,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化升降失常等,是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这些总的规律入手,分析各种疾病的病机,就能比较正确地认清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机理,并能判断出它的预后转归。

(一)邪正斗争

首先需要介绍邪和正的概念。邪和币是两个相对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邪,是指致病因素,又称病邪、邪气。我们在前面所讲述的六淫、七情、钦食、劳倦、痰饮、瘀血以及外伤,虫兽所伤等,凡是能使人体发病的因素,都可以称为邪。正,是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也称为正气。正气包括的内容也是相当广泛的。比如,风寒之邪侵想人体,首先作用于体表,而体表就有卫外的功能,中医≯称

之为卫气。经络之中具有的正常的生理功能,称之为终之气,也称为经气。脏腑又有脏腑之气,也称之为脏气。心有心气,肺有肺气,肝有肝气,脾有脾气,肾有肾气等等。象卫气、经气、脏气等都属于正气的范畴。每一脏腑,每一经络,每一器官都具有不同的抗病能力,同时,又共同的组成了正气的整体,形成强大的整体的防御系统。

邪正斗争,就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分析病机,就是要分清邪气的进退和正气的强弱,以及了解邪与正斗争的关系变化。

1、邪正斗争与发病

我们的机体发生病变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能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维护身体的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既使发生了疾病也能采取有效的治疗办法,使身体尽快地恢复健康。所以中外医学家对这一重大间题都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科学的阐述。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机体功能出现紊乱,正气相对的虚弱;二是邪气对人体的影响。人类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是经过亿万年与外界各种因素相斗争,相适应,逐步地进化而来的。人体本身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各种病邪的能力,人体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本来可以自主地恢复和保持机体的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如果致病因素的刺激,大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适

应能力,或者是机体内部抵御病邪的能力降低了,以及平素体质上的某些陷,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疾病的发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中医的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就不容易侵入,人体就不会生病。这在《素问·刺法论》中就讲过“正气存在,邪不可干”。只有人体的正气出现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的时候,邪气才能乘虚而入,侵犯到人体,就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讲的这个意思。这充分地说明,人体抗病能力很强,即使有某些致病的因素存在也不会发。例如,在某些传染病流行的时期,同时都有接触史,可是有些人发病,而有些人则不发病再比如,我们体内的某些部位存在着致病因素,但是并不一定就发病,可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机体的正气出现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时,存在于体内的致病因素就猖獗起来,引起疾病的发生。同时,人体某一部位的正气不足,又能决定着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这不但在中医理论中早有论述,就是在临床实践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这本书里有过这样的记载:“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虚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须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明朝末年的吴又可在《瘟疫论》中对这个问题以饮酒过量而醉的例子,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同时都是醉酒,但醉酒后的表现不一样。人体受邪之后,发病的症状也各有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吴又可说这是“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可见人体正气强弱不一,决定着不同疾病的发生。例如,同一个地区,同一个时期流行的感冒,虽然病因、时间、地点相同,但临床表现可以见到很多不同的类型。除去可以见到感冒所共有的发热、咳嗽、头身疼痛等症状外,有些患者则是凿啬恶寒比较明显,口不渴,尿清长;有些患者则以口干、便秘、尿黄短少比较突出’有些患者又可能出现胃脘痞满、头重如裹、肢体倦怠、舌苔厚腻等。这就足以说明人的机体情况不一样,其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并且往往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证候类型。我们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忽视病因的作用。如果没有病因的存在,也不会发生疾病,甚至说世界上还没有无病因的疾病。某些病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金刃虫兽所伤,或者大疫流行,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疾病。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这一点。

所以《内经》对养生防病的间题一再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其毒气”,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但是,人体发病后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轻重,除了平素体质因素以外,又往往决定感受邪气的轻重。一般来说,邪气轻则病轻,邪气重则病重。同时,病邪侵犯人体,病位不同,发病的证型也会有所不同。

《灵枢·刺节真邪》中曾做过论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灵枢·五邪》又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背。”“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邪在脾腎,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从以上这些论述,可以知道,邪气侵犯人体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疾病。

综上所述,归纳出以下几点:

正气强盛,邪气较弱,正能胜邪,不容易罹惠疾病,既使患病,也容易痊愈,如果邪气偏盛,正气虚弱,常可发病,并且容易形成邪气深入,病势加重。

疾病的证型与感邪性质有着直接关系。感受阳邪,多为实热证;感受阴邪,多为寒实证。

疾病轻重与感邪轻重有着重要关系。除正气强弱的因素外,邪气轻,多病势轻;邪气重,多病势重。④疾病与邪气侵犯人体部位有着密切关系。病邪所中部位不同,病证亦有区别。

总之,人体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的客观条件。

2、邪正斗争与虛实变化

从疾病的开始阶毀,一直到疾病的最末阶段,自始至终贯穿着邪正斗争。其斗争的形式是互为消长的。一般的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而邪气增长则正气消减。正是由于邪正的消长变化,患病的机体就会反映出虚实不同的病机和系列证候,这就是《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主要指在邪正斗争中邪气亢盛,并以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疾病在这一阶段,正气虽然相对不足,或者说体内脏腑虽然存在着功能失调的悄况,但悬正气并没有发展到严重亏虚的程度,所以邪气亢盛,正气仍能与之激烈抗争,在这邪气盛,正气与之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病机、病证,就为实。

由于邪气的性质不同,病程的前后不一,以及发病部位的区别,实证的病机和证候就很不一样。以外感病为例,在病程的初起和中期,多表现为实证,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在发病初、中期阶段,正气奋起与之激烈抗击,就会出现发热。如果感受的邪气过盛,邪正斗争就更加激烈,发热的程度也就越高,邪气较轻,发热也就较低。如果疾病发展到后期,正气战胜邪气,邪气消退,发热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了。

或者是邪气未退,而正气虚弱,无力与邪抗争。也会出现发热消失,这是病情恶化的趋向。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高热的病人,体温突然降低,甚至出现四肢厥逆,冷汗出等证,这就是正不胜邪的危险现象。另外,机体的不同部位,感受病邪后出现的症状也是有区别的。例如:热邪内陷心包,暑秽、痰浊之邪蒙蔽心神,就出现烦躁、神昏、谵语,乃至于昏迷。邪气侵入肺脏,肺的宣肃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咳嗽、痰盛、喘息、气粗。

实邪积于肠胃,可见有腹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滞下不爽。水湿之邪潴留于内,可造成水肿、臌胀、小便癃闭等证。这些都是邪气过盛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虚:邪正斗争的另一个病理改变就是虚。虚是与实相对而从病机上分析,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正气不足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先天不足,或者是素体虚弱;一是在疾病的邪正斗争进程中,邪气战胜正气,使正气逐渐消减而导致虚损。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疾病中。例如,大病久病可以伤津耗气;大汗可以亡阳亡阴大吐大利,可以损及津液;大出血又能使气血被耗等等。这些内容都属于“精气夺”之列。由于正气虚弱,生理功能衰退而出现病理改变,从临床症状上可以见到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光、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四肢不温、易汗怕冷或五心烦热、夜寐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脉象虚弱无力等。当然,这里所列举的症状,都是虚证的典型症状。根据人体正气虚弱程度不同,临床症状可有轻有重,有多有少。同时身体的不同部位,不同脏腑的虚损程度不一样,又可以表现为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虚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变化,可以产生虚实的病机,但在复杂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纯属虚,或属实的病理改变并不多见。而多呈现为虚实相兼,虚实转化。从病机变化上说,病人的机体内,在同一时期存在着正虚与邪实两方面的病理改变,因而症状上可以见正气不足的虚证,也同时见到病邪亢盛的实证,这就叫做虚实相兼,或是称为虚实夹杂,也可以称虚实错杂。如果在疾病的开始阶段是实证,随着病势的变化,或由于治疗“祛邪”,或正气与之抗争,使得邪气渐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正气也被耗伤,而转变虚证。这一病机过程,称为由实转虚。反之,机体本虚,临床上呈现的也是虚证。但由正气不足,功能低下,体内气血津液运化失常,也常常酿成实证。如肺气虚弱,脾肾不足,气化功能失司,水湿代谢反常,变化成为水湿内停的实证。这一病机变化过程,中医又称为由虚致实。

从以上讲到的内容,可以提示我们临床上详审病机,掌握邪正斗争的消长,分析虚实的变化,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实证者以祛邪为主,虚证者以扶正为主虚实错杂又当扶正与祛邪兼施。

3、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

疾病转归,是指病势发展的趋向。从总的来说,疾病的转归一是向着好转而痊愈的方向发展;一是向着恶化甚至死亡的方向转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转归,关键在于邪正斗争的变化。如果正胜邪退,疾病趋于好转而痊愈,邪盛正衰,疾病趋于恶化而死亡。可见,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不断斗争,决定着人体的生死存亡。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正胜邪退:在正与邪的斗争中,如果正气充实,机体抵抗力强壮,即使发生疾病也比较轻浅,病程也短暂。就是病情较重,病位在里的话,如果邪正斗争向着有利于机体的方面转化,正气逐渐恢复,就会逐渐战胜邪气,正气完全恢复,就能全部战胜病邪。由于正气对邪气战而胜之,使病邪对人体的不良作用还渐消失或终止,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迅速地得到恢复,机体内环培在新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平衡则疾病即告痊愈,身体恢复健康。例如,人体感受了风寒之邪得了感冒,虽然病邪从皮毛或口鼻侵入到人体,如果正气不虚,不但能使病邪仅仅局限在肌表、经络,不得深入体内,同时很快地把病邪驱散出去,迅速地痊愈。就是严重的疾病,之所以能够痊愈,其中的病机演变,也是正胜邪退的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使邪正斗争向着正胜邪退的方向转化呢?主要是通过扶正与祛邪两大法则来实现。机体的阴阳气血的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疾病,但自身有着恢复调节平衡的能力,正气得到恢复,自然可以进而战胜病邪。我们医生所采用补法的治疗手段,就是帮助机体的正气尽快得到恢复。

邪气之所以消退,是由于病邪在体内被正气所战胜,或者是被正气驱除体外。六淫之邪侵犯体表,通过汗出从表散解,宿食、痰饮积留于胃,又通过呕吐使病邪外出;如肠胃实又可攻下通便,使之从大肠排出水湿内停,以利小便的途经,使水湿从小便而出。就是咳嗽,也是排痰外出,不致留邪于肺的生理功能。另外,外科疮疡的排脓祛腐,儿科痘疹的表散,也都属于使邪外出,以达到邪退的目的。

邪胜正衰:在邪正斗争中,如果邪气强盛,正气虚衰,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邪气更加猖獗漫延,使正气更加耗损,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病势就会日趋恶化。如果到了正气亡竭,脏腑衰惫,无力抗邪,甚至到了机体“阴阳离决”的时刻,人的生命也就到了垂危,或者死亡的最后时刻了。

从邪正斗争与发病,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邪正斗争与疾病转归的三部分内容,可以看出,邪正斗争与消长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决定着病变的性质,也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转归。总的来说,发病的原因和条件,在于邪与正两个方面。

邪气盛就会出现实证,正气虚则成为虚证;正胜邪退则病退,正虚邪胜则病进。因此,在辨证论治中,要紧紧把握住邪正消长的病机,正确运用扶正与祛邪两大治疗法则,就能使正气得以恢复,邪气能够消退,病势向着好转、痊愈的方转化。这是治疗的根本目的。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机体内阴阳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同时它又是脏腑、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这里所讲的阴阳失调,是人体发病的重要病机,不论哪种病证,都会影响到阴阳相互关系的变化。反之,阴阳失调又是各种病证的基础。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

素作用于人体,都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说,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这就是独阳不生,孤阴不长的道理。而它们之间不仅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同时之间又互相制约,保持着相对平衡。这种平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正是由于机体内阴阳维持着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才能推动生命规律沿着健脉的道路上发展。如果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也就是阴阳的偏盛偏衰超过了正常生理的相互制约的能力和互为消长的限度,便成为病理状态。

阴阳偏盛偏衰的病机变化可表现为寒热。八纲辨证中的辨寒热,实际上就是辨阴阳的盛衰。因为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从病机上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盛则热的形成可由于:

①感受温热之邪。温热之邪为阳邪,阳邪侵犯人体后最容易损伤阴精,而产生阳气亢盛的热性病变。这是外来阳邪,内有阳盛的热证。

②阴邪从阳化热。虽然是感受寒湿阴邪,本应伤及人体阳气,但是由于人体素有阳气偏盛,阴气不足的内在基础,常常使阴邪从阳而转化为热证。③情志化火。七情内伤,郁结日久,可以耗伤阴精,使阳气偏盛,产生内热的病理变化。④寒证转热。这是指先见寒证,后见热证,热证出现之后,寒证便逐渐消失,就是寒证转热。寒证转热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关键在于邪正斗争的变化,只有人体正气充实,阳气亢奋,原有的寒证才能从阳化热。以上四点所产生的热证多为实热。

阴盛则寒的形成可由于:

感受寒湿之邪。寒湿之邪为阴邪,阴邪侵犯人体后最容易损伤阳气,而产生阴气偏盛的寒性病变。这是外受阴邪,内有阴盛的寒证。

热证转寒这是指先见热证,由于正邪斗争,正气不能战胜病邪,阳气耗伤,原有的热证逐渐消失,反而转化为寒证。阴阳偏盛偏衰的病机变化还可表现为虚实。阴阳失调所出现的虚实,主要是指阴阳本身的病变,这就是阴虚和阳虚。

阳虚(阳气偏衰),是指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

形成阳虚的主要原因:

①素体阳气不足;

②久病损伤阳气;

③阴邪侵犯,伤及阳气;

休内阴气偏盛,损及阳气。阳气不足,阴气相对偏盛,是阳虚的病机特点。结合临床,则多出现卫阳不足,阳虚则寒,脾肾阳虚等病理改变。

卫阳不足,是阳虚的一种病理反映。由于阳虚不能固护肌表,卫外功能有所减弱,导致病邪有可乘之机。同时,也答易形成营阴外泄的病证。另一方面,卫阳不足,肌表、血脉失于温煦,也就是出现阳虚生外寒的病理变化。卫阳不足的证候,可见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肌肤不温,喜得衣被,暴热则舒。或有自汗,或易感冒风寒。

阳虚则寒。阳气虚衰,阳气不能制阴,阴气相对偏盛,

形成阴寒内盛。阳气失去温煦,则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也随之减退;阳气不能鼓动血脉,则气血运行迟缓;阳不化气,则水湿容易停潴。临床证候,除可以见到面色眺白,畏寒肢冷以外,还可见到喜静踡卧,神情萎靡,少气乏力,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象沉迟,舌质淡。阳虚则寒的病机关键在于虚、寒两个字。这与阴盛则寒的病证,应该详加辨别。阴盛则寒,主要在于寒,而虚象并不明显。

脾肾阳虚。脾阳不运,肾阳虚衰,在阳虚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脾的阳气虚损,常常是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或者是由于肾阳虚衰,使脾失温煦而形成脾阳虚。脾阳不足则寒从内生,出现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证;健运无权,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可见面色萎黄无华、舌淡面白毛发不荣等证脾阳虚则水湿不运,可形成水湿内停,或生痰成饮,或水溢肌肤、四肢,出现水肿等证。脾阳虚,常合并出现脾气虚,即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内陷下脱,或气虚不能统血,或升清降浊失司等病理变化。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阳不足,主要表现在生殖机能减退或水液代谢障碍。可出现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妇女带下清稀,性欲减退,闭经不孕。或出现小便不利,滴沥不尽,腰胫虚冷,或为水肿。如果脾肾之阳俱虚,亦可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癃闭之证。

阴虚(阴气偏衰),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耗伤及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人体机能呈现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形成阴虚的主要原因:

①素体阴气不足

②久病耗伤阴液;

③阳邪侵犯,伤及阴液;④五志过极,化火伤阴等。阴液不足,阳气相对偏盛,临床呈现虚热证候。

这是阴虚的病机特点。

阴虚证,由于阴虚不能制阳,则虚阳偏盛而化热,热则浅表脉络充血,所以出现口唇色赤、两颧发红、舌红少津。

阴虚必然产生内热,所以出现潮热骨蒸、五心烦热。虚热迫津外泄,常可出现盗汗。热扰心神,则神志不安,少寐梦,心胸烦躁不宁。阴虚血少,虚热内动,就形成脉细而数的征象。

具体到五脏,可以各有阴虚之侯。例如,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其屮以肝肾阴虚,在形成人身阴精亏虚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亏虚,可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及阴虚阳亢等证。在临床上除了见到上述阴虚证候之外,还可见到头面烘热、眩晕、耳鸣、耳聋、阳萎、遗精等证。临证时,应该详加辨别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的不同点。阴虚则热的关键在于虚、热二字,而阳盛则热,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阴阳偏盛偏袤的病机可以发展为阴阳俱虚。阳虚或者阴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又常常是相互影响。阳气虚弱可以累及到阴精化生不足,这是阳气不生而阴气不长的道理。如果是阴气虚弱也可以累及到阳气化生不足,这其中的道理是阴气不长而附气不生。这些病理变化过程,常常称之为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发展的结果是阴阳两虚。

阴阳偏盛偏衰的病机还可以导致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这是由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阴寒过盛,阳气亏虚,阴寒把阳气格拒于外,呈现出真寒假热,或者称之为阴证似的症状。虽有身热,但按之胸腹部并不灼手,反而愿意盖上厚被,得热则舒;面部虽有红赤,但多在两颧,并不满面通红;口渴而喜热饮,脉大而无力。并且具备四肢厥冷、尿清、使溏等真寒证侯。阳盛格阴则是阳热内盛,阴气亏底,阻热把阴气格拒于外,呈现出真热假寒,或者称之为证似阴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是一派实热证,但可以见到手是逆冷,脉象反沉的假寒现象。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多是在疾病发展到病情危重的阶段,才会出现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偏衰恶化的结果则是亡阴、亡阳。到了疾病的垂危阶段,由于阴气逐渐被耗竭而不能自复,则出现亡阴;如果阳气损伤殆尽而不能自生,则出现亡阳。就是在急性病中,往往由于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原因,使阴血大量丢失,也可导致急性亡阴,继之则很快出现阳随阴脱,而出现亡阳的危候。如不及时给予正确的抢救,就迅速发展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地步,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阴阳失调的范围还包括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的病理改变。请结合本丛书有关分册的内容进一步理解。这里只是从机体的整体和疾病进程的基本规律上加以阐述。足可以看出,阴阳失调的病机是疾病的内在根据和病理基础,它贯穿在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所说的:“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三)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是对气、血不足及其生理功能异常等病杌变化的概括。气和血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气血不足,或者气血功能失调,常常引起各种疾病。正如《素问·调经论》中所说的,“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中还强调了气的作用,“百病生于气也”。因此,气血失常是发生疾病的重要病机。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从气的失常,血的失以及气血同病三方面进行介绍。

1、气的失常

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难经·八难》:“气者,人之根本也”。张景岳《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在生理机能上,有着推动、激发脏腑、经络、血、津液的运化作用;体内各脏器能正常地发挥着生理功能,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机体的防御作用,也是在气的参与下完成。正如《素问》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还有着固摄血和津液的作用。

通过气的运动与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气化作用。刘果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减弱,或者失去正常,必然引起机体病理改变。

气虚。形成气虚的原因,一是由于气的生成不足,二是气被耗伤。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脏腑功能失调等,是导致气的生成不足的重要原因。气被耗伤,多由于劳倦内伤,大病伤气,久病耗气。气虚的病理状态,可以出现五脏气虚功能衰退,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临床表现多为虚损不足的症状。肺气虚则呼吸微弱或气促低怯,语言低微。脾气虚则精神疲惫,肢体倦怠,浮肿。心气虚则心悸。肝气虚

则筋缓无力。肾气虚则头晕、腰膝酸软。卫气不足则易自汗,易于感冒等等。

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以气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种病理状态。中气虚陷,可有腰腹重坠,便意频频,甚者可有气陷昏厥。不能升提内脏,可有脱肛、子宫脱垂和内脏下垂等证。气虚与气陷都可以呈现舌质淡胖,脉象微弱。

气滞,也称为气郁。主要由于情志内郁,气机不畅,或由于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物阻滞气机,进而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郁滞,功能障碍。临床特征以胀痛为主。胀闷疼痛,时轻时重,或者痛无定处,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肝郁气滞则胁肋胀满。脾胃气滞则脘闷、腹胀、纳呆、矢气。肺气壅滯则咳嗽、喘高息涌。心气郁滞则左胸憋闷、胀痛。引起全身气机郁滞不畅,则会出现血液循环、津液运化的功能障碍。

气逆,是指气机不下,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最常见于肺、胃、肝三个脏器的气逆。肺主气,又主肃降,肺失肃降,气机上逆,出现咳逆、喘息。胃气主降,以通为顺。如果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就会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证。肝主疏泄,条达为顺。如果肝气郁逆,则有头晕、头痫、目眩、目赤、昏厥等证。

气闭与气脱,是气机功能失常的严重状态。临床表现多为厥、脱重证。

形成气的主要原因,或由于触冒秽浊之气,病邪外阻,正气內闭;或由亍外感热病,热盛闭阻;或由于大怒、过喜、精神昏闭而厥。凡属于脏腑之气不能宣通,郁闭于内,功能碍者,多为气闭。

气脱,可见于各种病证的危重阶段。或由于正不胜邪,正气竭,气不内守或由于失血、大汗等证,形成气随血脱或气随湋脱。气脱实际上就是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虚脱病变

2、血的失常

血的病理变化,常常表现为血虚、血瘀、血寒、血热。

血虚,多因生成不足,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而形成的。血其有营养和滋润仝身的生理功能。因而,血虚则机体失荣失养,功能逐渐减退。血虚不能营润头面,则面色、眼睑、唇淡白无华;血虚不能充养肌肤,则消瘦、皮肤苍白、毛发枯燥、四肢麻木;心血虚少,则心悸怔忡、失眠;肝血不足,则头晕、目昏、两目干涩、周身乏力。妇女血虚,则月经后期,经血量少而色淡,甚至形成闭经。

血瘀,是指血液的运行迟缓或滞涩的病理状态。形成血瘀的原因:气机阻滞,影响到血行受阻;或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致使血行迟滞y或痰浊水饮阻于脉络,血行不畅;或寒邪入血,血遇寒则凝,瘀阻脉中;或邪热入血,煎熬阴液,血燥而结。或跌仆外伤,脉绺受损,血液瘀结。也就是说,血瘀可以出现在外感、内伤的各种病证中。只要是形成血行迟绥或滞涩受阻的病态,就可以认为构成了血瘀的病机。血瘀的临床特征以疼痛为主。多在人体某个部位上肿胀刺痛,痛有定处,或可见有形之物,如局部红肿、青紫,或有症块,按之疼痛。某些出血疾息也有因血瘀而形成。这是因为正常血行脉道瘀阻,血不归经,溢于脉络之外,出现呕血、衄血、便血、尿血,或妇女崩漏诸证。瘀血为患,全身征象可见到面目黧黑,肌肤甲错,唇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多涩象

血瘀的病理产物是瘀血。瘀血又能成为病证的原因,瘀血阻于脉络之中,进一步加重了血瘀病机的形成。同时,瘀血也能进一步阻滞气机畅达,造成血瘀气滞证。还能影响脏腑、经络功能以及水液代谢的障碍。由此看来,血瘀是病机的重要内容,在临床上,详审血瘀的成因、病位及其变化规律,对辨证施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寒,是指血液得寒而凝涩不行的一种病理状态。血寒的形成,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寒邪外侵,寒入血中;二是机体阳气衰微,不能温煦血脉,阴气偏盛,寒从内生,血液运行迟滞。这两种形成过程,虽有不同,但其结果都表现为血寒则凝的征象。不过是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而已。临床表现,也以疼痛为多见。畏寒,四肢脈冷,得热则舒,面色及肤色晦暗,或有阴疽,症块,脉象常为沉迟、紧、涩。

血热,是指血中有热,血行期速的病理状态。血热的形成;一是外感热病,邪热入血,或者是虽为阴寒之邪,但是入里化热,蕴于血分;二是情志郁结,五志变化过极而化火,热从内生:三是机体阴液不足,阳气亢盛,虚热伤血,可表现出不同的病证。如出血性疾患,由于血热沸荡,血行加速,血不循径,溢于脉外,或吐,或衄,或肌肤溢血,或崩漏下血。血热也容易耗伤营血及阴液,呈现出血热兼有血燥阴虚的特征。血热也是形成血瘀的重要原因。血,本应得热而行,甚至血热妄行,这一病理变化是容易理解的。但对于血热演变为血瘀,常常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上热入血中,最易耗伤营血、阴液,血燥津涸,使咖液循环不畅,而成血瘀之证。

至于血被邪热煎熬成块,更是形成血瘀的直接原因。这在临证中并不罕见。外感热病重证,以及到了病势危笃阶段,常可出现血瘀的证候。因此,治疗上仅仅应用清营凉血解毒之剂,往往很难奏效,如果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则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气血同病

气和血之间有着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功能协调,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湍养、运载等作用。如果气发病变,必然影响到血,反之,血病则会累及到气。气和血也常常可以同时出现病变。因此在分析气血失常的同时,应该深入地市视气血同病的病机。

气滞血瘀,是由于气滞而致血瘀的病理状态。常常是气滞在先,相继形成血瘀,其证候,又多是气滞证与血瘀证并见。临床表现胁肋胀闷,刺痛拒按,或有痞块、瘀斑,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脉弦、涩,舌质青紫,瘀点。气滞血瘀,多与肝脏有关。这是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气机,倘若疏泄失度,气机郁滞,病深不解,则血行不畅,终致血瘀。我们在临床上也会遇到先有血瘀,后有气滞,而成血瘀气滞者。这种情况多见于外伤血瘀,心脉瘀阻,阻碍气机,而成气滞。

气虚血瘀,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的病理状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常易帅血无力,或不能鼓动血脉,血液循行也就迟缓、瘀滞。临床表现以气虚兼见血瘀证为主要特征。气滞血瘀为实证,气虚血瘀为虚中夹实证,病机的区别在于气滞与气虚,鉴别要点也主要在于气滞证与气虚证。

气血两虚,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形成气血两虚的病机过程,可以是气血同时受损,也可以先有气虚,阳不生,阴不长,血的生化衰减而致血虚,或是先有血虚,气随血耗,再加上血虚后气失所养,导致气虚。临床表现气虚证与血虚证共见。

气不摄血,是指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而致各种出血疾患的病理状态。气对于血,有固摄的作用,使得血液循脉而行,防止逸出脉外如果气虚,固摄无力,血不循径,逸出脉外,就会出现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诸证。

气随血脱,是指大量失血,引起气脱的病理状态。因为血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大量失血,致使气无所附,而随之外脱。甚至发展到阳气浮越于外的亡阳证。这是异常凶险的证候。如见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逆,大汗淋漓,晕厥昏倒,脉微欲绝或浮散无根,便可诊为气随血脱证。尤其是机体内脏出血,而显现上述证候者,万万不可忽略,防止贻误救治时机。

(四)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滋润和濡养人体脏腑、器官,肌肤、关节的生理功能。津液的代谢,实质上就是津液的不断生成,不断输布,和不断宜发、排泄的过程。同气和血一样,共同维系着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所谓津液代谢失常,就是指津液的生成、输布以及排泄等失去平衡,生理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受到破坏,而发生病理改变。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津液代谢失常,必然影响全身,尤其是津液与气血密不可分,所以津液代谢失常也会引起气血功能失调。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机体津液亏少,滋润濡养功能不足,产生一系列干燥失调的病理状态。津液不足的产生原因,有生成不足与丢失过多两方面。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对饮食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总之,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如果饮食量摄取不足,或者是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必将引起津液不足。津液丢失过多的原因,多由燥热之邪,或五志化火,或高热,或汗、吐、下,或过用辛燥药物耗伤津液。由于机体内自脏腑,外至肌肤,都有赖于津液的濡养。如果津液亏耗,上不能滋润口咽,则口燥咽干、唇舌干裂;下不能化生濡润二便,则溲少便干;外不能濡润肌肤,则皮肤干燥,毛发枯槁;内不能化生血液,潘润脏腑,则生内热,脉象细数,舌赤无津。

还应当指出,津和液虽为一体,但二者的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有所不同,其临床表现详细分辨亦有所差异。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例如,炎夏多汗,或高热伤津,每多口渴引饮;若大汗、大吐、大下之后,又容易出现两目内陷,皮肤干燥,甚至出现转筋。而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不易损耗,一旦损耗则难以得到迅速补充。例如,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而出现的形瘦肉脱,肌肤干皱无泽,或者抽搐肉晌,手足震颤蠕动,舌光无津,甚者肝风内动,多属于伤阴脱液。临床所见,伤津之时,并不一定兼有伤阴液脱,可是呈现液脱时,必然兼有伤津。可以说,液脱是津液不足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

津液不足,同时会影响到气血的功能失调。津液被大量耗伤之后,气失去依附之体,并且随着津液大量外泄而暴脱亡失,形成气随液脱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不仅有液脱的危候,又有气脱的险象。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与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如果津液亏乏,会形成津枯血燥,虚热内生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神昏,烦躁,舌质燥裂或舌光无津,或五心烦热,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脉象细数。

津液耗损还可以导致津亏血瘀的病理状态。这是因为,津液大量亏损,脏腑组织中的津液匮乏,血液中的津液成分也会耗失,血液浓度变调,导致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可发生血瘀之病变。临床表现,除见有津液不足的症状,还呈现舌质紫绛,或斑疹显露,或瘀点、瘀斑等血瘀征象。

2、水液停聚

水液停聚,是指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停聚的病理状态。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从脏腑的生理功能上讲,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津液代谢的调节机制,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肾的蒸腾气化,以及三焦通调水道,在气的升降出入,气化功能的作用下,维持着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如果某一环节发生障碍,或是肺失宣发和肃降,或是脾不运化,或是肾不气化,或三焦不得通利等等,都会导致津波在体內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部位滞留。其结果,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或者水湿泛溢肌肤,发为水肿,进而可以引起很多种病变。

痰饮,从狭义上说,是一个病证,从广义上说,又有痰证和饮证之分。痰和饮,皆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证。

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可停聚于脏腑、经络,也可停聚肌表的病证。痰阻于肺,引起宣降失常,肺气不利,出现咳嗽、气喘、胸闷不畅;痰滞于胃,引起胃失和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甚至胃气上逆,引起脘痞不舒、呕吐痰涎、头晕目眩;痰迷于心,心神受蒙,出现神志昏迷,或发癫狂;痰聚经络,引起经气受阻,气血运行不利,出现肢体麻木,甚至半身不遂;痰结皮下、肌肉,引起局部气血不畅,凝聚成块,出现瘰疬、瘿瘤、痰核等证。以上是从痰停部位上分析,如果从病因上分析,又有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的区别。详见表1。

表一,痰症的病机与病状分析

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

的病证。由于津浓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潴,饮停于肺,肺气壅滞,形成肺气上逆而不肃降,出现咳喘胸满,喉中痰鸣,至喘促不得平卧,反复发作,经年不愈,水饮凌心,阻週心阳,心阳不振,出现心悸、心痛、烦躁欲死、四肢厥逆,饮停胃肠,脾胃阳虚,中焦阻遏,可致清气不升油气不降,出现头昏困倦、脘痞腹胀、呕吐清水、肠中漉漉水声,甚则下肢浮肿。因为饮为阴邪,所以痰涎清稀,舌苔白滑。饮证为患,可有多种,根据临床常见之证,多分为痰饮(指狭义的痰饮证)、悬饮、溢饮、支饮,进行辨证施治。详见表2

表2饮证的病机与症状分析

水肿证,也是因为津液的输布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体內水液停聚,泛溢肌肤,引起全身浮肿。水肿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与阴水。

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人体外感风邪,肺卫受病,肺气不得宣发肃降又失去正常,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出现障碍,水湿津液不得输布,泛溢于肌肤,与外感风邪相搏,形成风水相搏的水肿证。因为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所以先见头面水肿。肃降失常,三焦不利,所以水肿很快遍及全身。由于外感风邪,风水相搏,必然出现发热、恶寒、恶风、肢节酸痛、咽痛、脉浮等一系列表证。虽无明显的风邪外袭的因素,但由于水湿浸淫、脾土受困,湿邪内盛,外泛肌肤,机体阳气未虚的水肿,也属于阳水范畴。

阴水,以发病缓,来势徐,水肿先从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者为辨证要点。阴水的病机,关键在脾肾二脏。脾虚不得运化,可以导致水湿输布不利,如果肾阳亏虚,水湿失去温运之力,更会引起膀胱气化失司,开合不利,形成机体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不能升清降浊,水湿不得排泄,发为水肿。

应当说明,人体津液的输布、排泄发生障碍,而形成水湿停聚的机理,十分复杂。在临床实践中,应该从整体观点出发,结合具体病证,深入地分析,详审病因、病机。

3水肿的病机与症状分析

(五)升降失常

升阵失常是指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机体气化功能失去常态而出现的病理改变。升降失常,不单单是指气本身的气机失调,而是对脏腑、经络之间以及阴阳、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气机紊乱的总概括。它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所以升降失常是重要的病机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分别介绍了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之后,有必要专题叙述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人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的不处于气化运动之中,生命的存在,就是气化。气化运动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于正常的气化运动,机体气血阴阳的循环往复,脏腑经络的新陈代谢,都能正常地进行着,维系着人体的健康。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升降出入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每一个脏腑,每条经络,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以及脏腑经络之间,能够相互协调,机体内维持着相对稳定,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气机升降出入是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表里,外通经络、四肢、九窍。肺脏的气化在于宣发和肃降两方面,通过宣发可以发挥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的作用,行使吐故纳新,主一身之气,以及使卫气、津液温润肌肤而卫外的职能;肃降的功能,一是使呼吸功能正常而使清气遍布周身;二是通过清肃下降,可以通调水道,使人体水液代谢保持正常。脾脏的气化功能体现在升清和运化两个方面。升消,是指脾气上升,而使浊气下降;运化,是指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之中精微的功能。肝脏具有升发条达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具有疏泄的作用。古人多以春天的树木之气升发和冲和条达之象,来形容肝的疏泄。由于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消化饮食,调节血液运行。肾脏又为水火同居之脏,火主升,水主降,从而发挥着在人体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心脏为五脏之首,由于心阴和心阳的相互平衡,具有藏神,主全身之血脉的重要功能。如果脏腑升降出入的气化功能失常,就能波及到全身,而发生种种病变。肺失肃降,会出现咳喘、水肿;肺气下陷,运化失常,会出现失血脱肛、便溏腹泻;肝不疏泄,则气机郁结逆乱,消化不良;肾脏功能失常,又会出现肾不纳气、封藏失司;心为一身之主,如果功能失常更会引起神识昏愦和一系列全身病理改变。这些例子说明,每一脏腑升降的气化失常都会出现不同的病证。

人体的脏腑及全身各器官都处在气化功能统一体之中,既相互配合,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肺的宣肃,肝的升发,心肾相交,脾的升降,构成了庞大的气化系统。肝的升发太过,肺的宣肃就会受到影响;肝气上逆,影响到心神,甚至可以使血液逆流于上而发病;肝不疏泄,还会使脾不运化;肝阳偏亢,又可下汲肾阴,而成阴虚阳亢。肺失宣肃,常常波及到脾肾。肾阳不足,可使心脾阳虚肾阴不足,可使肝阳亢盛;肾不纳气,又可导致肺不肃降而作虚喘,如果肾不纳气,水寒之气上犯,则能形成水寒射肺或水气凌心。水寒射肺,临床见证多为气急喘促,痰涎上涌,甚者大量泡沫样痰从口鼻涌出,面色灰白,四肢厥冷等y水气凌心的临床表现则是烦躁欲死,心中悸震,神识昏愤,以及厥逆冷汗等证。

这些都是急重之证,常可危及生命。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但脾胃的升阵,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脾主升,胃主降,相互配合,共同起着气化升降运动的枢纽作用。肝的升发,肺的肃降,心火的下降,肾水的上升等,也无不配合脾胃以完成其升降运动。

正是由于脾胃的升降正常,才能维持人体“清阳出上窍,浊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不仅要发生本身的各种病变,同时也会引起全身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不能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继而便可发生多种病证。可见脾胃升降失常对于整体气化功能的影响。因此,在辨证治疗中要注意调理脾胃的升降。

气的升降失常,还表现在气机失调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气的失常”一节中,已经做了详细分析。气的升降失常,往往是和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功能失调而同时发生。因此,升降失常实际上是全身病理改变的体现。

综上所述,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失调,常是相互影响着的。特别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在发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各脏腑证治分册中对此已有详尽讲解,所以本篇不再赞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62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3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2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6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80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9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4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7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6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271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03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