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十七岁的时候,我从没想过我会老。
而一过二十岁之后,“青春” 这个字眼突然变得刺眼起来。这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像是突然变成了一条汹涌的河流,没日没夜地在我的眼皮底下奔腾而去。我第一次那么尖锐地觉察它的存在,并且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感到一阵莫名地恐慌。
我开始斤斤计较我的年龄,我回望过去的每一个时刻,都觉得比这一刻更青春,更美好。
直到有一天,我翻出了我十九岁时的照片,看到我在一场病下来之后那深陷的眼窝和那张毫无血色的面孔时,我才知道,我那时只算得上年轻,却谈不上“青春”。
也许我不该太悲观,但又觉得不容乐观。
看看身边的同学朋友——她们的年龄大多在二十岁出头,多数已走出社会。在学校的时候她们是好好学习的乖学生,为了学业而焦灼而努力;出了社会后,她们是无数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平凡的一员,拿着微薄的工资忍受着无尽的剥削,歇斯底里地透支着体力。每个星期仅有的一天假,她们并不会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出去玩,极度缺眠的她们会在狭窄阴暗的员工宿舍里倒头睡上一整天。
她们大多没谈过恋爱,在学校的时候只顾埋头学习,工作后困在一个小圈子里做着单调乏味的工作。她们循规蹈矩,战战兢兢,她们怕被老板骂,怕赚的钱不够花,她们从不敢做疯狂的事情。回首死去的那些青春岁月,也只是一片灰蒙蒙。
而在学校里的我,在为了作业为了考试焦头烂额的时候,一心只盼着寒假快快到来。而当我想到寒假的到来意味着又一段“青春”要远去时,我又不禁感到了一阵心慌。
然而即使还有“青春”,很多时候我都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甚至觉得它存在的意义不过是一种心理慰藉罢了。
身为这一代的年轻人,我们碰上了最好的和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受尊敬的,似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切都似乎显得很公平。但若是没有三头六臂,没有个像李刚那样的爹,在教育体制下熬了十几年出来,还是难以在城市的角落里买得起一个卫生间。
微博上有人说,三十岁出头的八零后已经有抬头纹啦。
可是没有人发现,二十岁出头的九零后都有鱼尾纹啦。
然而有“青春”的人还是不少的。三十几岁的章子怡还在谈恋爱,四十几岁的林志玲还可以颠倒众生,何炅还可以在舞台上上蹿下跳,赵本山也还可以逗乐全国人民......咱们若是就看其表象,他们表现出的活力确实让很多暮气沉沉的年轻人汗颜。也许“青春”不该定义为一个时间段,而该定义为一种状态。啥时候能活得舒枝展叶神采奕奕,啥时候便能算是拥有了青春。
但跟中年婚姻家庭的繁琐和老年的体弱多病相比,青春还是让人无限怀想的。至少在那时,约束要少一些,体魄要强一些,更重要的是,那时的你不懂人情世故还可以美其名曰“年少轻狂”,那时的你知道无论多么困苦要实现理想都还有时间。
尽管是那么不容易,青春的精彩与否,我们还是能决定一二的。就如童年的时候无论你是在玩弹弓还是背三字经,它都已经过去了,无论青春你是在谈恋爱还是在工作,它也终将过去。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第一天去上学,在爸爸的鼓励下独自走进了学校。面对着一群素未谋面的人,他感到紧张而害怕。但很快他就融入了集体里,和同学们一起载歌载舞,也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老师的惩罚。他认识了很多的朋友,也爱上了几个女孩。等放学的铃声敲响时,他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他的同学们,走出校门去等他爸爸来接。然而等了好久也没等到爸爸来,他只好自己独自一人往家里走去。一路上却发现路边的一切已经跟来时很不一样了,他已经认不出了回家的路。就在他徘徊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该何去何从时,从对面的马路上跑过来一个小男孩,拉起他的手,说,
"爷爷,我来带你回家。”
。。。。。。
。。。。。。
。。。。。。
如此说来,人生何尝不是一本太仓促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