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天幕红尘》开篇讲述了罗家明践行“见路不走“而自杀于莫斯科。
罗家明的莫斯科投资失败自杀,他对“见路不走”的理解是不走寻常道,正是这种认知让罗家明栽了跟头,罗家明栽跟头是呈因果存在的,谁具备了那种条件谁都离栽跟头不远了。
男主人公事后是这么评价罗家明行为的:“那不叫见路不走,那叫事于道,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你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就行了。”
两个人对“见路不走”这同样的四个字,认知完全颠倒,是什么造成这么大的差异的呢?
《社会心理学》讲述心理学与价值观之间关系中,有如下几个观点,我认为很好的解释了原因。
1、科学具有主观性
科学是自然与我们的自我互相影响的产物,它对自然的描述基于我们对自然的提问的方式。
科学如此,人要走的路就更是如此,罗家明在走他的经营之路的方式,是环境和他的内心自我的综合产物;他当路到头的时候,他对寻求解决之道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的自杀。
假设他找叶子农寻求援助,路是不一样的;叶子农业肯定没有想到罗家明的主观认知会完全相反。
2、价值观影响概念
概念可以由人创造,书中提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他的价值观是由必然关系的,而每一个概念的解析也都需要与个人的价值观结合起来。
特定价值观的人物创造的概念,被不同价值观的人去理解,会得到不一样的认知。
叶子农的“见路不走”之于“罗家明”,就是例证。
3、“是”与“应该”见无通途
科学家与哲学家达成共识:科学并非是全然客观的。
那么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无数的名词与属性就更做不到客观了。
举个例子,接吻是性行为 or 接吻应该是性行为。
在接吻的“是”与“应该是”之间,是人客观与主观的价值观判断,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差异巨大,因此都是有主观性的一面。
信息与自媒体时代的兴起,每天太多太多的概念产生,其中包括了社会、团体、人主观性的价值观,理解价值观之间的鸿沟,对概念的认知才能更客观辩证,否则概念之于部分人如同自杀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