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只为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希望能给大家一点提示,同时更是希望能和读者进行相关的探讨交流,以找出自己思维上的漏洞,完善自己的思维结论。
开篇
类似的疑问还有“为什么我们在向一些高层次地人请教时候,他们所给予你的经常会是一些你听过无数次的句式?”,难道他们都在藏私吗?接下来我将给出自己的理解。
个人理解
针对以上两个疑问,在经过切身感受和反思之后,我的个人理解是 “大道理都是被浓缩过的,这样便于道理的记忆和使用它们来指导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便于传颂,这些对于那些已经切身领悟过这个道理的人来说,确实是非常适合的方式。”
但是,道理在这个精炼的过程中,伴随着精华的出现,另外一些关键性的,也就是其背后的理解过程同样也被过滤掉了, 对于粗浅接触这些道理,暂时没有切身感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相当致命的问题了,就有如数学公式,仅仅是知道它们,并不会增加你解出数学题的几率。
所以,相较于强行记住这些大道理,我们更需要知道大道理应该去如何去理解,才能让我们能够确切地遵循其准则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自身向好的方向发展。
解决方案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 这里我将给出个人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那就是从你自身出发,用你已经理解的知识和感悟,去尝试解释这个大道理。
我们需要以自身的切身体验为基础, 以大道理为起点,经过自身的体会和反思,并且最终回到原点。这样大道理才会被你所理解。 这样的大道理才会溶入到你的血液中,你才会真正地去践行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道理只有经过你自身的解释之后,才能真正地得到实际应用。
这个过程必须由你自己亲自去完成,毕竟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势必造成每个人地思维方式不一样, 别人所理解这个道理的过程并不一定适合于你;而且考虑到隐私和时间等因素,别人也无法向你完整展示这个过程。所以最终只能依靠你自己。
而为什么需要最终回到原点?因为我们的终极追求是大道理背后的逻辑自洽。只有最终逻辑自洽了,你才能做到内心坚定,而不是今天一个道理你信了佛,明天又一个道理你又改信了耶稣。
只有内心坚定的人才能做到自信,才敢于质疑,敢于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进而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轨迹。
论证
接下来 我就用一个例子来佐证我的观点;
“难得糊涂”, 这句源自郑板桥的传世名言, 背后隐藏的深意就是对于一件事情,你应该在哪里停下,相较于知道,你还应该知道自己不该知道什么,也就是要知道在哪里应该停下,或暂时结束。
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你会发现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只要你愿意,你就有着无底洞一样的范围让你深挖进去,类似wiki,它有着无数的跳转联接, 如果你试图一直跟踪下去,那将会是个地狱。如果你能理解到上面所说的这一条,你将能克制住自己心里的欲望,学自己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因为你是使用理性思考的结果来指导你的行为,你也就不会陷入诸如“如果这个东西我没看,会不会如何如何”的怪圈中。毕竟在用理性得出结论时,这类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同样的道理,延续到生活中就是,家人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 你应该知道底线的位置, 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停下,不要尝试逾越界限去做一些导致双方都很受伤的事情。
最佳实践
首先,就像前面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大道理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关于这一点是非常正常的,这也是思维的特点,你可以和别人交流来优化自己的理解,但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思维路径异于他人而苦恼。
其次,人类的思想总是是在不断变化的, 而且对于道理的感悟并不是一次性地,永远都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中,并会随着你阅历增长慢慢加深,甚至推翻原本的想法,这些也都是非常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