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名叫做比尔·盖茨的哈佛大学生在一本杂志封面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牵牛星”,于是他在两个好友的帮助下,用接下来的8周时间为这台电脑设计了一套BASIC编程语言。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十分投入的努力工作,常常在写代码的时候睡倒在键盘上。之后,他会接着睡一两个小时,醒来后继续写下去。
后续的事情广为人知,盖茨离开了哈佛,全身心投入创办了微软公司,直到现在微软公司依然是世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领先者。那套BASIC语言就是MS-DOS作业系统的基础,而后者就是微软公司早期成功的关键。
为盖茨带来成功的,除了远见和勇敢,还有一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那就是盖茨所展现的异乎寻常的深度工作能力。
在畅销书《深度工作》中,作者卡尔·纽波特解释了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此相对的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虽然这些定义是作者首次提出,但相信你与我一样,对这些要求专注的或者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其实并不陌生。或许你也跟我一样,还有一些疑惑,为什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会做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有的人白天做不完晚上要加班,而有的人却轻轻松松还能腾出休闲时间。
在这本书里卡尔·纽波特给出了答案:在新经济形势(巨大的科技发展和影响力之下的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需要两种关键的核心能力:
l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l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两种核心能力都依赖于个人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深度工作,深度工作需要注意那些原则呢?
首先,工作要深入。
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书中介绍了四种类型。
禁欲主义哲学的日程安排通常是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来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前提是这类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大部分的成就也是因为工作表现非常突出。所以能够排除纷杂的浮浅事项,专注于深度工作。很多学者和作家会选择这种方法,比如很受中国青年欢迎的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他评价自己为“一个糟糕的通讯联络人”,也正因此他能够专注于创作,为读者们呈现出大量又富有价值的作品。
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按排通常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一段明确用于深度工作,其余时间做剩下的其他事情,相当于深度-浮浅的更迭。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践行的便是此类方法。
节奏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为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相当于创立一种工作节奏,让人可以不用投入很大精力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这种方法符合人们的真实天性,所以我们普通人最易践行也就是这种方法了。但这里有个挑战就是要雷打不动的坚持,让它固化、内化为一种惯例,才能产生力量。常被大家提起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100天养成好习惯”等便是有效的针对性实践了。如果你想要完成某项深度工作,必须坚持定期、持续的去做,你才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还有一种被称为新闻记者哲学,是指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这个需要异乎常人的能力和信心,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
在追求深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可以有意识,比如花费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改变并创造深度工作不同于浮浅工作的环境,创造一些仪式感,提升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也帮助我们的大脑克服拖延,感受到激励,更容易达成目标。JK罗琳为了完成哈利波特系列的《死亡圣器》,选择住进市区的五星级酒店套房。彼得·尚克曼为了写完书稿,专门预定长途往返机票,在30小时内高效达成目标。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尝试,比如去安静的五星级酒店或者高级咖啡馆进行写作,买贵重的笔和笔记本写日记等。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种改变环境的仪式感只是外在促进因素,真正主导的力量必须也只能是致力于完成任务的信念。
散文家、漫画家蒂姆·克莱德尔曾说“闲散之于打奶就如维生素D之于身体一样不可或缺……它是完成任何工作所必需的”,卡尔纽波特《深度工作》中也说,“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到第二天早上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闲散安逸的时光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洞察力,也有利于补充身体的能量。我们的大脑需要一些放松和休息,如同橡皮筋需要恢复弹性一样。为了保证这段休闲时光,一定要有一个严格的停工仪式,告诉自己,接下来就是不能剥夺的休闲时间啦。
准则二
拥抱无聊
如果说前面的准则是讲述如何将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中去,并用习惯来内化专注工作,那么这一条就是讲述如何训练尽力做好深度工作的习惯。一方面需要高强度提高专注能力,另一方面克服分心的欲望。
允许生活中的无聊的存在,并适应和拥抱它。不管你在商店里排队,或者在等电梯,还是在等待上菜,请接收这短暂的无聊,而不是看微信、刷网页。 “静静等待并忍受无聊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奇体验”,从集中注意力训练的角度出发,你是否愿意尝试一下?
关于训练提升专注力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尝试有成果的冥想,或者记住一副牌,或者其他有难度的记忆力挑战。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十分擅长记住场景,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利用这一点去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也是很有效的提升手段。
准则三:
远离社交媒体,谨慎选择工具
不知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夜里刷完手机,闭上干涩的双眼,挣扎着睡去的时候,痛下决心对自己说,明天一定不看手机!然后第二天,情景重现,继续咬牙切齿下目标。其实要做到不看手机也是很简单,就是远离社交媒体。那些选择戒掉朋友圈的人想必也是因为如此吧。
为了追求深度工作,作者建议我们谨慎选择工具,与工具建立成熟的关系,并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与注意力,而不是被工具控制。确实,现在的我们使用越来越多的工具来简便我们的生活,殊不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被这些工具所摆布。我们下载了很多APP,为的是便捷,却发现有了微信/QQ/钉钉,我们无法逃避24小时被联络的情况;有了美图秀秀/黄油相机/Foodie,我们忍不住多拍了很多照片并费时间美化;有了抖音、快手、王者荣耀,我们的时间就不知不觉被占用。如同高晓松所说,人类自开始种植粮食开始,以为驯化了麦子,但会不会有种可能是麦子驯化了我们,让人类代代越来越不自由。
简化生活。不要用网络消遣,不要被工具绑架。用你的娱乐时间去做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机械地无脑消耗时光。让你的大脑有机会更加充实,哪怕只是停止漫无目的的浏览网页,在清醒的时间给它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准则四
摒弃浮浅,掌握工作主动权
对于职场人士,作者提到几个方法:
l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做好计划;
l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l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的预算(时间);
l 5点半前结束工作。
要实现深度工作的目标,要养成固定日程生产力的超习惯:
l 谨慎使用“是”,减少浮浅工作的机会;
l 明确地拒绝,但理由要模糊处理,不提供细节,不给人反驳之机;
l 对个人的时间管理负责。
有些时候,让自己变得“不容易联系到”也是个很实际的方法,比如可以设置发件人过滤器、让发邮件的人做更多细化的工作、不回复邮件等,降低浮浅工作的工作量。我注意到很多公众号的自动回复就是这样设定的,针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做出了指引和分类,便于筛选信息,也是很成功的做法。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在十年时间里,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受聘为乔治城大学的终身教授,发表了多篇核心论文,同时还出版了4本书。坚持晚上不工作的他能取得这么多的成就,他自己归功于深度工作的价值。是深度工作造就了他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在当下纷杂浮躁的日子里,不如我们一起来践行这种理念,因为我也赞同威尼弗雷德·加拉格尔的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PS:本次征文活动的链接:标题:我开写作社群,就是为了让你花式赚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