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做一个“合群”的人更合适

自古以来,“枪打出头鸟”,“烂泥扶不上墙”都震慑着每一个不合群的人。

一个孩子如果只愿意自己玩,但是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那么他就会别父母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都会变得非常焦虑,因为合群的能力对于在一个社会上来说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能力。

之前在单位里面发生了一件真实的事情:

一个女孩A和一个在公司内部非正式场合比较有“权威”的人B在空调的事情上发生了冲突。

女孩会夏天觉得空调太冷,而且空调吹着她,她偶尔会把空调关了。

B是一个比较胖的人,非常怕热,于是就会把关的空调打开。

有一次呢,发现空调开关坏了,无法关闭。

B因此觉得是A故意把开关弄坏了,还因为此事发了朋友圈。

朋友圈还有很多人点赞。

于是两个人的矛盾就公开了,其他人也慢慢开始站队。

慢慢地我发现A女孩不像以前跟别人说话了,很沉默。

一件事情,就让一个女孩变得“不合群”了,而且不合群之后应该是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一个人“不合群”,有可能是主动的因为“性格”原因,也有可能是“被不合群的”。

但不管怎样的不合群,都会给个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群体中,那些不合群的人是其他成员排斥的首要对象,遇到好事都不愿意和他们分享,遇到麻烦不合群的人也容易被选为“替罪羊”。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合群是很必要的,不合群是很恐怖的。

这件事后面的演绎有了新的结果:

因为对于我来说,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最后弱势的一方被不合群了,职场的处境就很危险了。

但是今年疫情后,A主动和另外几个人聊天、沟通,她们也组成了一个小圈子。

这样A又变得“合群”了,不过是另外一个小群体。

我知道有很多人都会从“特立独行”的方式来解读不合群。

譬如:

有原则,有底线,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他们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多少人知道要像某个方向努力。

作为普通人,合群还是第一位的,不合群,被群体排斥,你还想干啥,你还能干啥。

写在最后,

这个社会毕竟是群体社会,你想要做什么事。

一定会和别人沟通、协作,因此“合群”的能力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

希望你在和别人合作时,在人际关系处理时,能够换位思考。

考虑别人,也考虑自己。

真正地做一个“合群”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一段时间公司来了两个实习生,由于公司近况只能留下一个,我们都比较看好那个重点大学毕业的,有才华有个性,对事情的分...
    花独笑阅读 451评论 0 1
  • 一开始,知道简书,目的显然并不单纯:爆光率高,写作方便,随时打开手机,就能提起笔就写。 所以一直不停写,力争日更。...
    其叶阅读 391评论 0 1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99评论 16 22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5评论 0 11
  • 可爱进取,孤独成精。努力飞翔,天堂翱翔。战争美好,孤独进取。胆大飞翔,成就辉煌。努力进取,遥望,和谐家园。可爱游走...
    赵原野阅读 2,802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