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靡一时的"中国式过马路"文章、各种野生动物园事件之后,不少人都在诟病人们的规矩意识。这里我也想谈谈规矩,爱孩子的规矩。
每每谈起"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无不羡慕、赞叹,觉得"别人的孩子"自觉,"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别人家的孩子"习惯好。但,不知每每此时,大家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会那么优秀呢?
每每说起"自己的孩子",总是愁容不展,面目凝重。可,每每此时,大家是否自省过: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如此懒惰,如此没有规矩呢?
其实,家长就是孩子的教练,是孩子的导师,是孩子的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营养师。孩子的一切,无论优秀与否,都是源于从小的家庭教育。那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原则"。
前几天,我请一个家长到学校谈谈孩子。家长一脸无奈,说起了孩子种种恶习,种种不是。其中一件事,孩子对着装品味特别有要求,衣服、鞋帽都价格不菲。就在刚刚过去一个月的春节,就买了三双耐克,而前几天,打电话告诉妈妈又看上一双鞋。这位妈妈当时没有答应,孩子生气挂了电话。于是,妈妈心疼孩子了,主动打电话问了孩子看上了哪双。我听了无语。
今天又看到一条新闻,一个父亲在劝阻孩子玩手机无果,一气之下把手机从楼下扔了下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儿子也紧随手机,纵身一跃。父亲趴在儿子尸体上嚎啕大哭,后悔不该扔了手机。可是,这位父亲有没有想过,是谁把孩子推向"恶习""坏习惯""不懂事"呢?不正是我们家长一天天的无原则的爱吗?
所谓"原则",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何成方圆?可是,当孩子呱呱坠地,给我们的家庭带来无尽欢乐时,我们无以复加的爱,逐渐淹没了"规矩",成了没有底线的爱,没有原则的爱,也就是所谓的"溺爱"。
自古以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先说国法。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法家代表商鞅、韩非子就主张缘法而治,以法为教,意思就是治国要依靠法律,而且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秦始皇之所以能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天下,就是因为实践了韩非子的思想和理论。
再说家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及欧阳修成名之后,他不忘母亲教诲,把家教传了下去。他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了《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我的孩子,大家都认为是优秀的,我们做家长的也很欣慰,并不是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而是孩子一路走来都是阳光快乐的,积极向上的,用大家的话来说,孩子是个让家长省心的孩子。孩子在大学里,学习一直在年级里名列前茅,在2400多名同学中,一直在年级前15名,而且还担任学生会干部,工作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并积极参加各种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等活动。这些都是得益于孩子的好习惯,做事情的原则限制。
记得儿子3岁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每天接孩子回家都会经过一片熙熙攘攘的卖零食的小摊。一次,儿子说,妈妈,我要买那个。我说,不买,那个不卫生。儿子过了一会又哼哼唧唧,我要买那个。我对儿子说,孩子,如果妈妈给你买,你说一次就够了。从那以后,无论想买什么,都不会不住地缠人。
孩子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开始对电脑感兴趣。于是,我和儿子约定好,一个假期(无论暑假,还是寒假),一共可以玩10个小时的电脑。每次,自己记录。不限制每次玩的时间,只要够了10个小时,就不能再碰电脑了。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了初中毕业。孩子上了高中,我反而不限制他了。每周末都要痛痛快快玩一个到两个小时,高三也是如此。现在孩子上了大学,电脑自然还是会玩,但是,从来不耽误学习、生活。反而,我感觉上了大学更懂事了,有了自己的目标了。
爱孩子是人性中无以掩饰的本质,毋庸置疑。但是,原则不可丢,爱不能到溺爱,严不能到严酷。我不赞成溺爱,但也坚决反对严酷。所谓"虎爸虎妈",在培养出学业优异可以称之为人才的孩子之外,其他方面,我无据可循,不敢妄言。但我终究觉得孩子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去严酷。
溺爱使孩子没有了规矩,没有了拘束,没有可畏可敬的底线;严酷使孩子没有了自尊,没有自信,更失去了自我。愿天下父母都能有原则地爱孩子,让孩子阳光、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