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唤醒乡土记忆:大学生的文化赋能之路
七月的热风掠过曲阜大地,把麦浪吹成翻滚的金浪,也把青春的热忱,吹进了周边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乡村。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槿焰实践队的队员们,背上行囊、揣着好奇,一头扎进这些车程1 - 2小时内的村落,要用镜头、用双手、用真心,开启一场乡土文化赋能的夏日奔赴。
一、初遇乡村:在调研里打捞文化星火
“吱呀——” 队员们推开一扇生了锈的铁门,曲阜市吴村镇前寨村的老戏台,就这么撞进眼帘。台柱上的红漆早已斑驳,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可当72岁的王大爷往石凳上一坐,浑浊的眼睛瞬间亮起来:“俺小时候,这戏台子可热闹喽!逢年过节唱大戏,邻村的人都挎着篮子来,戏台前挤得水泄不通,俺就蹲在台边,仰着头看穆桂英挂帅……”他说得眉飞色舞,队员们听得入神,仿佛能看见几十年前,灯光照亮戏台,戏文里的英雄美人,在这片乡土上鲜活起来的模样。
沿着青石板路往村里走,队员们的镜头追着生活跑。北孙庄村的李师傅坐在槐树下编竹篮,篾条在他手里像听话的小鱼,穿来穿去,没一会儿,一个带着细密纹路的竹篮就有了雏形。“这竹篮,装粮食、盛果蔬都好使,俺爹教俺的手艺,传了好几代啦。”李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而在石门山镇韦庄村的巷口,几个孩子追着蝴蝶跑,清脆的童谣飘出来:“曲阜南,尼山边,麦子黄时镰儿欢……” 队员小王赶紧掏出手机,把这画面、这声音,都收进相册和录音里—— 这些,都是乡村文化最本真的模样。
最让队员们惊喜的,是息陬镇80岁李奶奶的剪纸。一个闷热的午后,队员们跟着村干部摸到李奶奶家。推开门,昏暗的光线里,李奶奶正戴着老花镜,对着红纸“咔嚓” 下剪。队员们凑过去,惊得差点叫出声:红纸上,二十四节气活灵活现!“这是清明,麦苗青青菜花黄;这是霜降,柿子红得像灯笼……” 李奶奶慢慢放下剪刀,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过剪纸,“俺打小跟着俺娘学,想着这些老理儿,可不能丢哟。”队员们捧着这些剪纸,像捧着稀世珍宝 —— 原来乡村的角落里,藏着这么多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老人们的手艺和故事,是乡土文化最珍贵的家底。
[if !vml]
[endif]
二、宣传助力:把乡村之美晒在阳光下
“咱种的桃子又大又甜,可不能 ‘养在深闺人未识’!” 实践队队员小李攥着手机,跟姚村镇的桃农张大叔一拍即合。天还没亮,队员们就跟着张大叔往桃园跑,露水打湿裤脚也不管。镜头对准桃园,粉嫩的桃子挂在枝头,像害羞的小姑娘;张大叔挎着竹篮,小心翼翼摘桃,脸上的笑比桃子还甜。集市上,张大叔叫卖:“尝尝咱姚村的生态桃,甜得能把舌头留住!”队员们把这些拍成vlog,配文写:“曲阜乡村的甜,藏在这筐桃子里,欢迎来咬一口夏天!” 视频刚发出去,就有人在评论区问:“咋买桃?给俺留十斤!”
在防山镇,老木匠赵师傅做板凳的手艺远近闻名。队员们守在木工坊,从锯木时木屑纷飞,到刨料时木香四溢,再到榫卯拼接时的严丝合缝,全程记录。“您看这榫卯,不用一颗钉子,板凳能用几十年!”队员小赵举着手机特写,赵师傅粗糙的手正在给板凳打磨上漆。视频发出去后,私信爆了:“赵师傅还接定制不?”“俺想要个带曲阜木雕花纹的板凳!” 队员们乐坏了,原来乡村的老手艺,接上互联网的“线”,能飞得这么远。
除了短视频,队员们还琢磨着让乡村 “打卡点” 火起来。在尼山镇的一个村子,百年槐树守着村口,树洞里能塞进两个小孩,树皮上的纹路,像写满故事的书页。不远处的农耕博物馆,老犁、旧风箱、古陶罐摆了满满一屋。队员们实地踩线,拍了美美的照片,写攻略:“从百年槐树出发,听岁月的声音;逛农耕博物馆,触摸乡村的历史。来曲阜这村子,把时光‘装’ 进相册!” 攻略发在小红书,评论区热闹极了:“周末就去!带着孩子认认老物件”“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游,比网红景点有味道”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乡村的美“晒” 出去,实践队给乡村旅游添了把 “旺火”。
三、技能传递:让微光暖了乡村日常
“俺想跟俺孙子视频,咋弄哟?” 小雪街道的孙大爷攥着智能手机,眼里满是期待。乡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实践队的“技能微课堂” 开讲了。队员小张凑到孙大爷身边,一点点教:“您点这个加号,找到视频通话,再选俺们存的您孙子的号码……” 教了五六遍,孙大爷总算接通了视频。“爷爷!”屏幕里传来孙子的声音,孙大爷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紧紧握着小张的手:“俺可算看着俺孙儿啦,多亏你们这些好孩子!” 他们教老人查天气预报、用微信付款、刷短视频,这些在城里年轻人看来简单的事儿,在乡村,是把老人和外面的世界,紧紧连在一起的“绳”。
另一边,“我的家乡” 简笔画课堂也热闹。队员们在王庄镇的村委大院,摆开画纸和彩笔,十来个孩子挤在一块儿。“咱村子的房子啥颜色?”“红瓦白墙!”“村口的老槐树咋画?”“得画弯弯的树枝,还有大大的树冠!”孩子们叽叽喳喳,拿着画笔涂涂抹抹。不一会儿,一幅幅画诞生了:有的画金黄的麦田在风里跳舞,有的画小河绕着村子跑,还有的把百年槐树画得比房子还高。7岁的妞妞举着画说:“这是俺的家,俺要贴在墙上,让来的人都看看俺们村多好看!” 队员们看着这些画,心里暖暖的 —— 乡村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的画笔下,正悄悄发芽。
四、文化赋能:让乡村的美长长久久
实践队的这些 “小行动”,像一场场细雨,慢慢润着乡村的文化土地。李奶奶的节气剪纸,被做成短视频系列,网友们惊叹:“原来二十四节气还能这么美,曲阜乡村藏着宝啊!”姚村的桃子,借着vlog卖出了好价钱,张大叔逢人就说:“大学生帮俺们把桃子卖到城里,这文化宣传,真能当饭吃!”越来越多村民找过来,有的想拍自家的手工布鞋,有的想推广祖传的酱菜手艺,实践队的 “小参谋” 们,忙得脚不沾地,却笑得格外甜。
孙大爷学会视频通话后,把这本事教给了村里其他老人,傍晚的村委大院,常常传来 “接通啦!” 的欢呼声;孩子们画的 “我的家乡”,被村委会做成了文化墙,成了村子里新的风景。这些变化,让队员们明白:文化赋能,不是轰轰烈烈做大事,是让乡村里的人,看见自己家乡的美,也让外面的人,记住这份独特的好。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槿焰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满身的麦香和晒黑的脸庞回到校园,可他们知道,这场夏日奔赴,不是终点。那些老戏台的故事、老木匠的手艺、老人的眼泪和孩子的笑声,都成了他们心里最珍贵的收藏。正如队员小李在实践总结里写的:“我们用镜头、用双手,让乡村的美被看见、被记住。这些小行动,就像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乡土文化传承的路。”
这个夏天,一群大学生和曲阜乡村的相遇,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他们用 “小行动” 激活的,不仅是乡土文化的活力,更是乡村未来的希望—— 当越来越多的 “小行动” 汇聚,乡土文化的火种,定会在新时代越烧越旺,照亮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