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本来不想谈论高考,因为我不是高考的胜利者。不过今天早上的一次短对话,突然发现我已经对高考释怀了。
一
早上八点多,家人突然对我说,“现在正是考生们进场的时候啊”
我笑了,心想,还用你说,“我可是高考过两次的人”
“说说考两次是什么感觉?”
“没什么感觉,哪儿有什么悲壮的,就很普通的2天,那你还记得高考吗?”
“我也没什么记忆了,只记得出考场的时候... ”
事实就是这样,所有关于高考的意义,关于那48小时的神圣,是我们后来赋予它的。
而在当时,不过是考了三年之后的又一次大考。那一次考试,没有超常发挥,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平时考多少分,照例还是那个样子。
在考完最后综合科出考场那一刻,也没有预想中的喊楼和撕书,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回家了。回忆里,根本没有什么闪闪发光的东西。
如果说高考有什么抹不去的记忆,那应该是我经历过最有效的一次打鸡血,动员大会上,校长说“很多同学可能会紧张地睡不着,怎么办?我告诉你,你们都是十六七岁活蹦乱跳的小年轻,正是身体最棒的时候!别说一天晚上睡不着,就是三天三夜不睡!也照样能生猛活虎地参加考试!”
就是这种“怕个球”的莽撞,多多少少让此后常常畏缩的我多了些豁出去的胆量。
二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是高考中的千万个失败者之一。高考后的好几年我都不愿参与到高考话题的讨论。很多人乐于谈起“我高考的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或者吊儿郎当就过来了,从未被高考审判过。
没有玩尽兴,也没有金榜题名,两头都不着,大概说的就是我这种人。
其实我不算一颗纯粹的学渣,语文和英语都不错,文综也还可以,就是数学不好,高考第一次64,第二次82,才勉强读了本科。这种偏科的学生,老师惋惜,家长着急,他们还会想尽办法拉你一把,“你本来就不是个差生啊,把数学补补,考上本科没问题”,那些灼热的期待,投射过来就是喘不过气的压力。
晚上十二点,昏黄的台灯下,我一遍一遍画虚线、又擦掉重画,试卷都皱了,就是证明不了一道几何题,这样的画面,已深深地印在记忆里。
时常梦到考试迟到,梦到快要交答卷了还没有做完题目,在梦里心跳加速,茫然无措,醒来后发现安稳躺在床上才说一句“幸好”。幸好都过去了。
所以我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只有一个原则,滚蛋吧,数学君!后来的专业,如愿以偿。
三
我以为我终于逃离了高考,并掌控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啊,所有你逃避的,回头都会惩罚你(这不是鸡汤)。
有那么一句话,是对多年学文的我一记喝棒:“当你手中只有一个锤子,你看什么都像钉子”。没错,我逃避了数学,逃避了很多理科性的东西,我现在手里只有一把锤子。我不喜欢Excel,不喜欢数据,不喜欢量化思维... ... 而这些不喜欢,让我在工作以及看世界的眼界都充满了局限性。
我看过很多文艺的书、电影、美好而空洞的句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真正地帮你切开世界的真相,我理解不了商业,趋势,甚至都不懂理财,什么叫复利,什么叫指数增长,为什么一张0.1毫米的纸对折50次之后它的厚度是一亿千米,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 在很多时候,我像个白痴,连浅显的智慧都没有。
如果有什么要对过去的我,以及现在的高考生说的,我会说:
我曾经也以为高考是学识的巅峰,那些课本,此后都统统作废。事实是,会这样想是因为此后停止了学习,逃避了思考。
高考最大的恶,是用冰冷的分数抹杀了我们对学科原本的热情,让我们在最应该有热望的时候,竟然对满世界的有趣表示出无感。
回头想想,地理、历史、物理、数学,都是很有意思的学科,多学学,就会帮助到我们的生活决策。
要有多元、多领域的智慧,只有一把锤子还远远不够,你还应该有刀子、重剑、双节棍... ... 心理学表明,如果你的思维模型只有一两个,你将会扭曲事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
“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你看罗素这句话,多么正确。
四
这两天到处都在刷一个老段子:明天就要高考了,提前祝考生们考试顺利。四年后你们会明白,你们今天的所有努力,并没有什么卵用。改变你们命运的不是知识文化,主要是酒量、关系、胆量、爹妈、长相,还有就是你们村是不是要拆迁。
虽然就是个段子,不过真挺让人讨厌的,因为像我们这样没关系、爹妈、长相的普通人,一定要相信,改变命运的就是知识文化,不只是高考,此后漫长的人生,毫无疑问靠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