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相对而言要空闲一点,有理由不去公司,突然闲下来,才想起之前囤的书要看,左挑右选拿了一本《小于一》,你看过吗?
都忘记了是因为什么书单而选的这本书,反正是不错的书单,推荐指数蛮高的,拆开透明包装薄膜打开看了看,不是我想要的精彩曲折的小说类型,稍的失望,但不忍放下,这一放下,真不知哪年哪月才看,记得这几本书买回来少说也有一年多了,现在缘分到了,选择了,就耐着性子看完吧。
《小于一》是本散文,作者是约瑟夫·布罗茨基,俄裔美籍著名诗人、散文家,犹太人,出生年月1940年-1996年。15岁辍学谋生,很早开始写诗。1972年被苏联政府当局强制遣送离境,随后前往美国定居,先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继而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散文集《小于一》是其代表作品。
《小于一》比较难得看懂,尤其是相对于那些流行的、畅销类型的书,就是这篇文章看完,我才知道《小于一》应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在看之前我以为整本书写的就是小于一这个人的故事。事实不是。
文中写到小于一是这样引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你长大成人,发现你正在应付被假设要由成年人处理的任务时,你不能不感到有点惊骇。一个孩子对父母控制他感到不满,与一个成年人面对责任时的恐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不是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你也许是小于‘一’个。”
紧接着上面的一段话,我也有兴趣,用铅笔划了线,现摘抄在此:“显然,这有一部分是由你的专业造成的。如果你是在银行业,或如果你驾驶飞机,你会知道在你有了相当的专业知识之后,你多多少少可确保获利或安全着陆。而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你累积的并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没有把握。它只不过是技艺的另一个名称。
在这个领域,专业知识意味着末日,青春期和成熟之类的概念混杂不清,恐慌是最常见的心态。因此,如果我诉诸编年纪事或诉诸任何暗示线性程序的东西,那我就是在撒谎。一所学校是一家工厂是一首诗是一座监狱是学术是沉闷,时不时有恐慌掠过。”
我的理解是,作者因为学历不高,没有专业知识带来稳定收入,所以有种恐慌。而他之所以15岁辍学,仅仅是因为他敏感的心,因为他是犹太人在学校是受到另眼相待的,是不能继续升学考试的,就像我爸那个年代,虽然我爸的成责优秀,字写得端正大方,但他不是贫农,那时我爷爷有个榨油坊,被当成地主批斗,按那时的政治因素来说不批斗你就不错了,还能享受上学的待遇吗?!
但作者相当爱看书,在《小于一》里,作者的舅舅是工程师,当时作为中产阶级的人士,不管看不看书,都会买大量的百科全书等各式书籍装点家里。当时作者有个想法,就是有一次当他站在舅舅坐的椅子身后时,很想杀死舅舅,这样舅舅的书就全部归他所有。
作者不但爱看书,而且还写得很真实,包括想杀死舅舅获得畅快看书的感觉,还有描写他们一家人挤在一个小小房间,父母之间啪啪的事他们都听得见而假装睡着,然后男生们在课堂上偷看女老师所穿内裤的颜色,都写得很真实,也许那些事件都过去很久远,成年后回忆分析起来用另一种眼光,让看的人也想到了当初年轻时所经历的那些尴尬、内疚、痛恨、苦楚、不堪的各种生活,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许这些是他的著作受人欢迎的原因。
他的书理性的、独特的、真实的剖析视角看了让人耳目一新,也许是他在美国定居后写的关于俄罗斯的一些不那么美好的回忆,正视过去的一切。那些生活我虽然没有经历,对俄罗斯也不太了解,但作者的年纪比我爸略大一些,所描写的那些事情,包括中央集权下对全国各地建筑风格、包括绿化隔离带的统一都是作者所讨厌的,这与他后来生活的民主自由拼博的美国精神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才有那种强烈憎恶的感觉。
但我感觉《小于一》中所描写的生活,与我爸经常讲的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相似之处,中国与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蛮相似的。
《小于一》这篇散文写于1979年,是他被驱逐出俄罗斯到美国定居七年后写的,回忆形式的。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因此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纠正记录(根本没有这样的记录,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因而也是未被歪曲的),而主要是为了一个平常理由,也即作家为什么写作---刺激语言或被语言刺激,并且这一回是被一门外语。我所记得的那么一点点,又因为用英语来回忆而缩得更小了。”
书里这一段和前面摘抄的一段,是作者对作家、对写作的一种论调,我看了比较喜欢,如果要说是什么原因能让我坚持把这本书看下去,刚那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另一个是他的文辞确实不错,有两处我也做了记录,在此抄录一段。
“整件事会显得非常怪诞,如果不是因为我必须非常早就起床,匆匆用乏味的茶水把早餐冲下肚,跑步去赶有轨电车,把我这颗浆果添加到悬在踏脚板上那一簇簇暗灰色的人类葡萄中去,驶过蓝中带粉红的水彩似的城市,直奔我们工厂入口那间狗窝似的木门房。”
以上就是看了《小于一》这篇散文的一点感想,散文《小于一》是这本厚书的十八分之一,《小于一》里还有近十七篇文章要看。哦,慢慢来吧。好吃的东西如冰淇淋、可乐是没有什么营养的,难吃的东西如青菜、五夹杂粮才真正对身体好,那就慢慢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