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20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在《中医体质学》一书中将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
01.体质辨识小知识
问:什么是体质?
答:体质,是指身体的基本素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养护决定。先天我们无法选择,后天可以通过悉心调养去改变。
问:体质与健康有何关系?
答:体质好,身体就健康,就不容易生病。体质弱,就多病。体质平和乃健康之源,体质偏颇为百病之因。
问:我怎么知道自己的体质好坏呢?
答:体质辨识确实比较复杂,需要借助体质量表分析,结合医生经验加以判断。
问: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有何用?
答: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治未病”健康调养,才能有的放矢,起到改善体质、养生保健之作用。盲目调补,不如不补。即便在家煲汤进补,也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调养。
问:既然体质由先天决定,还能改变么?
答:个人体质确与父母遗传、妊娠孕保有关,但后天调养至关重要。养护不当,体质下降;调养适度、体质平和。
02.体质的特点有哪些呢?
◆ 体质具有以下特点:
先天遗传性、后天可调性、相对稳定性,形神一体性、差异多样性。先天遗传是体质形成发展的基础,但体质受后天影响可逐渐调整;体质相对稳定,连续可测,但受年龄、环境刺激也可动态改变;体质形神一体,受地域、文化影响,具有群体趋同特点;体质有差异多样的特点。
03.中医九大体质分别是什么?
【平和质】云淡风轻
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性格随和开朗。
表现:耐受寒热,胃纳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气虚质】绵绵细雨
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表现:肌肉松软不实,语音低弱,气短懒言,易疲乏,精神不振,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阳虚质】寒风呼啸
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表现: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耐夏不耐冬。
【阴虚质】烈日当空
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表现:口燥咽干,鼻微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痰湿质】梅雨缠绵
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表现:形体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舌体胖大,舌苔白腻。
【湿热质】桑拿天气
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表现:形体偏胖或苍瘦,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
【血瘀质】冰泉冷涩
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表现:面色晦黯,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或紫,舌质暗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易烦,健忘。
【气郁质】阴云密布
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特禀质】不测风云
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表现: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所致的体质特殊状态。
04.索电中医体质辨识系统
集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老年人智力 ( 阿尔茨海默病 ) 检测、老年人焦虑抑郁症检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七大系统为一体,根据中医体质测试结果给予全套详细的健康管理指导方案,包括:精神调养,饮食调养,起居调养,运动保健,保健方案及中药调养等针对性指导。协助yi疗机构开展亚健康人群分类及中医保健。
1.具有0-6岁儿童、7-16岁青少年、17-64岁成人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共4套中医体质辨识系统,满足全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
2.采用现代智能科技,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个体的体质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可根据体质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指导方案,针对性的治疗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内置儿童7种体质类型及青少年、成人、老年人9种体质类型的体质特征介绍。
4.提供五类重点人群中医养生指导方案,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高血压病、Ⅱ型糖尿病、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
05.产品用途
☑ 协助中医体检、治未病、社区卫生机构,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 协助yi疗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以及中医特色诊疗服务,满足“中医医院管理年”各项工作要求。
☑ 根据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发挥yi疗机构特色,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服务。
☑ 对受检者进行健康状态信息管理。
☑ 向受检者提供体质成因解读,以及易发疾病的风险预测服务。
06.暖心小提示
☑ 定期检查: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调整养生方案。
☑ 适度运动: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 均衡饮食:根据体质需求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营养均衡。
☑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注: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