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对未来的看法
有哪些真理是大部分人都不认同,只有你和少数人认同的,请说明。
看起来容易实则不好回答,何以故?学校教会我们的东西,是所有人的认同的。而且回答此问题,还令人在心理上有些抗拒,因为要说出一些不怎么受待见的经验。
机智的作答已属不易,而有勇气回答则更加稀缺。
大部分人的回答差不多是这样的:
我们的教育体制彻底完蛋了,需要改革
美国啥都好
上帝根本不存在
这回答得太臭了,前两个问题或许是事实,但却是大部分人都会同意的观点。最後一个仅仅是在上帝是否存在这个哲学论辩中站队罢了。
而好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大多数人相信x,但非x才是真相。
此逆行经脉的问题对于未来有何用?
在未来成为大碗的东西,并非是那些还未出现的,而是现在就已经初具气象。
换个角度理解,假设整个社会100年啥都不改变,那么未来就是100年後。
假设未来十年发生巨变,那么未来就在我们手上。
未来具体如何,只有上帝知道,但我们能知道的,有两点,1.未来肯定和现在不一样。2.未来深深扎根于现在。
对那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对现在的不同理解和思考,好的回答能带着我们探寻未来。
1.2从0到1,未来的发展
我们讨论未来,本质是希望讨论未来的发展如何。发展只有两种。第一种,横向发展,是复制已有事物,是1-n。纵向发展,是创造新事物,是0-1.纵向所以难,是因为要做前人所未做。如果你买来一个打字机,复制了一百个,则是横向发展。如果你弄出来一台打字机或者建造一个计算机,那么是纵向发展。
宏观层面上,一个词来形容横向发展,就是全球化,在A国生产也可以在B国生产。中国是全球化的典范,其20年後的目标是成为美国的现在。中国复制可以复制的一切,就如以往的发展中国家所做的那般。19世纪的铁路,20世纪的空调,甚至复制整个城市的建造。他们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直接使用无线,直接跳过路基通讯的阶段。这些复制是同性质的行为。
一个词来形容纵向发展,则是技术。技术不止限定于计算机领域,凡是有利于发展的方式都是技术。全球化和技术是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两者可并存,也可此消彼长。[举了三个例子]
全球化带来同质化。就连生活中使用的一些词,都暗示我们活在某种历史的终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暗含着这样一种假设,就是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想要达到的目的,发展中国家只需亦步亦趋即可。
我表示反对。我对那个问题的回答是,大家都以为未来世界会全球化般的横向发展,我认为以技术变革为主导的纵向发展才是真相。除非技术革新,否则中国能源产能增加一倍,则空气污染也会增加一倍。如果印度每个家庭都像美国家庭那样生活,那必定是环境的灾难。旧式粗狂型扩张只能带来灾难而非富裕。在一个资源是稀缺的世界里,没有技术进步的全球化是走不远的。
前辈生活的世界是安静的零和社会,成功意味着从别人手里抢夺资源。财富资源被创造出来的太少了,长远看这些财富并不足以让普通大众脱离苦海。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就在幻想这种发展在延续,我们畅想一周工作4天,能源便宜到白菜价,并可以去月球度假。别幻想了,现实则是手机让我们从外部世界的幻想中拽出来,甚至让我们忘记了周遭其实多年未变,还是老样。这期间仅仅是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父辈对未来做了错误的预期,错误仅仅是天真地以为未来可以自动自发地到来。
今日的挑战,是我们要同时幻想并创造出一个未来世界,这个未来世界比20世纪更和平,更旺盛。
1.3创业思维
新技术一般来自冒险型初创企业。从开国元勋到皇家科学院再到硅谷叛逃八君子,都是借由一小戳先进分子,因着一个共同的信念,结合在一起而干出来的。为何小戳人能成就大事业,消极地说,一、臃肿的机构难以容下这些人的新观念新想法。二、单打独斗则不可能矣。官僚系统行动基本是龟速,这体系的既得利益注定要远离风险。对臃肿机构的判断,只看一个,完成例行公事比真正做事更能升迁。(若你现在的单位是这样,还是去看看世界吧)对于单打独斗,一个孤僻的大咖可以独自完成一部伟大著作,可他却不能创造整个行业。初创公司执行的是这样一个原则,你需要他人的协作才能做成事情,同时保持公司足够小巧来支持完成这些协作。
而积极地讲,初创企业是这样一批人,他们坚信某个理念注定能改变未来,这批人的总和就是初创企业。初创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是对行业本身有新的看法和思考,甚至比企业灵活小巧来得重要,小只是为继续这些思考留够空间。有些问题是你想要创业成功需要不断地追问,而本书就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接下来的内容,不是技能指南,也不是既成知识,而是思维训练。这是创业企业分内事,质疑既有观念,对于商业活动本身全盘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