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打开齐帆齐老师的《人人都能学会的写作变现指南》,齐老师在书中提到,在你没有写够50万字之前,你不用在乎有多少读者,自己适不适合写作的问题,只要负责写出内容就好。
越写越觉得齐老师的话,句句箴言。
关于写作这回事,一开始,我就是闷着头一股脑地写,或许是对这件事足够笃定吧!这种感觉很熟悉,就像高三那年,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考上大学,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该考虑的问题,每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学习,考完了自然见分晓。
当时能有那样的心境或许也是没有退路,父亲是铁路上一名小职工,辛苦了一辈子也没有提拔上去,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照顾我的日常生活,他们唯一的期望就是我能够读出书来。于我而言,高考也是我唯一的出路。沮丧的时候,也会设想万一没考上怎么办,我这样啥都不会的人能找到工作吗?可能就是因为无路可选才圆了我的大学梦。
可能是我写作的关系,抖音和知乎给我推荐的大部分也是关于写作的,其中频率最高的就是“我适不适合写作?”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点哭笑不得,怎么说呢,就好比是正在备孕的女人问老师,我如果怀孕了,这孩子有没有机会成为学霸一样。说实话,这很难评。
甚至一位言情小说界的大咖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成为作家,作家是需要天赋的。”
看到这里,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如果在还没动笔之前,没刷到余华老师的视频之前,没遇到齐老师之前,我可能真的会打退堂鼓,因为这位作者出过很多书,在行业领域里也算是佼佼者,所以她的发言极具权威性,或许有些人写作梦想的翅膀就此折断。但是,不甘心的是,你凭什么被一个压根就不了解你的人否定了?
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就知道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说课现场,第一次由于缺乏经验,我没有将说课稿背下来,自以为代过课,面对学生能把知识点讲清楚。没想到,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面对着台下一张张严肃而冷峻的面孔,我的心脏突突突地跳个不停,进门前背的自我介绍全忘了,大脑一片空白。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缉拿归案的罪犯,面对一众警察的审判。我讲话语无伦次,吞吞吐吐,身体和声音甚至都在发抖,整个过程我都是硬着头皮撑下来的。等我讲完后,我清楚地记得台下中间一位老师问我的问题,“你觉得自己适合当老师吗?”我当时死鸭子嘴硬,清楚的记得我的回答是,“适合。”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第二次就顺利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并且在教育行业工作有9年时间了。所以,经验告诉我,只要你笃定自己可以,你就可以,没有人能对你的未来指手画脚。
我甚至还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发言:“xxx出自于书香世家,人家从小就受到熏陶;xx人家初中就开始写小说了;xxx虽然没上过大学,但是她从小语文成绩就好,老师还经常在班里都她的作文......。”说来说去,每一个作家都必须在小时候有点辉煌的成就,就好像每一个天之骄子出生的时候必定天有异象。这些人总为别人的成功找很多理由,不为自己的失败找原因。
鲁迅在中国算得上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了,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孙子周令飞根本不会写作。贾平凹也是中国当代有名的作家,但也不妨碍贾浅浅写出‘屎尿屁’文学。
所以,不要总是问别人你适不适合写作,适不适合当作家。如果真要问,那就问问你自己,你的内心对这件事足够笃定吗?生命正是因为有了不确定才充满了惊喜,如果每个人都手捧自己的剧本活着,那生活才是真正的毫无意义。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莫以一时得失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