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理咨询师吴晓达
1、
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凭借经验、或是根据先人们流传下来的方法行事。
老人总喜欢说:
他们年轻的时候,某某家里的孩子因为吃不饱,又瘦又小发育不良;
他们那个时候,能用上棉布做的尿布是再好不过的;
坐月子的妈妈“老古法“ 里坚决不能吹到风(更别说空调了),1个月不能洗头洗澡. . . . . .
. . . . . .
那些心安理得让孩子用着尿布的,那些尽管闷热无比,却还依旧坚持在三伏天裹着厚厚棉被的妈妈们,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妈有经验,准没错!
我们某些年轻的爸爸妈妈:
孩子“不听话”、考试考得不好、被老师批评了、在外面打架了. . . . . .
不分青红皂白直接“一顿屁股”。
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们会很不解地看着你说:啊?我这是在教育孩子啊!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
2、
先不论对错,一起来看这样一个科学实验!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挂着一串香蕉。
实验人员准备了开水,一旦有猴子碰香蕉,马上就会有滚烫的开水浇向那只猴子。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被开水烫,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同样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不再试图去拿香蕉。
然后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走,换进去一只新猴子。这只新猴子看到香蕉,当然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还没等科学家浇水,其他四只猴子就对那新来的猴子一顿暴打。新猴子挨了几次打之后,也不再试图去拿香蕉了——怕再挨打。
此后,实验人员再把另一只猴子换走,换进去另外一只新猴子。这只新猴子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切如前,等待它的是其他四只猴子的一顿暴打。
于是,这只新来的猴子也不敢碰香蕉了。最好玩的是,上次挨打的猴子,这次出手最重。(其他的猴子也许出于爱护,这只猴子肯定是出于报复),因为它并没有被开水浇过。
最终,笼子里最初的五只猴子都被换走了。
现在的这五只猴子并不知道开水的存在,它们只知道一件事情——谁要敢碰那串香蕉,上去就是一顿暴打。(它们的行为与爱护无关,全都是出于报复!)
这个实验据说可以说明“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事实上,这个实验只能部分说明某些荒谬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今天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传统”当初可确实曾经正确或者曾经最接近正确。这个实验真正可以让我们看到的是:沟通和逻辑思维有多么的重要。
让我们继续联想:如果,猴子们可以讲话,那么就不用动手打了。无论换多少次,换多少只,新来的猴子都不用挨打——更不会无辜地被打。如果,猴子们竟然能完整地使用逻辑,或许它们最终会想出办法躲开开水吃掉香蕉,并且甚至可能会因此对那些做实验的人心存鄙视。
因为没有足够精巧的语言,所以那些猴子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于是,猴子不大可能有机会发展出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更不用说“科学地思考”。所以,猴子们最终都不可能搞清楚香蕉和开水是什么关系,只是得到了一个结论——香蕉是不能碰的——至于为什么不能碰,却被完全地曲解了。
只看结果,不究原因,或者是乱解原因,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想法和做法啊!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大脑额页”,正因如此,我们才具备其他动物很难具备的一种能力——“反思能力”——也许恰恰就是人与猴子之间 3%不到的差异的具体体现。
是的!如果总是把“经验”直接拿来用,那和这群猴子又有什么分别?
3、
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是“经验主义”者。
“经验主义”在一定的层面上是适用的,我们不能彻底否定它的重要价值。但与此同时,必须认清“经验主义”的根本局限。
祖辈们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一顿吃不好,可能就没有了下顿,所以就必须抓紧一切可以吃的机会尽可能吃下最多,否则就很可能营养不良。但是现在却完全不同,想吃什么随时都可以买到,不高兴做、懒得出去买还可以“饿了吗”“百度外卖”“叮咚小区”,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
在祖辈们的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尿不湿”这种东西,即便有也不如现在任何一个品牌来得柔软、吸水性好。
在祖辈们的那个年代,家用电器很少,或许洗完头必须要等它自然风干,而头发湿湿的状态下吹风,确实是容易着凉的。而我们现在取暖、干发的设备多得数不胜数:吹风机、空调、地暖、浴霸. . . . . .
. . . . . .
当我们面对“经验”的时候,何不多问一个“为什么”呢?
4、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就更需要各位爸爸妈妈的“反思能力”了!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而心理活动、心理感受却一点不比大人少!
小的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打人、乱丢东西;大一点的时候,孩子不好好学习、撒谎、打架、不懂礼貌. . . . . .
面对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在“教育”孩子之前,爸爸妈妈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么?
人类文明传承到今天:农业不会退回到刀耕火种,军事不会退回到弓箭斧头,医学不会退回到巫神法事,却只有家庭教育动辄退回到野蛮粗暴。
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
人们常说”经验宝贵”,然而,当人类一旦主动放弃了这种引以为傲的“反思能力”,所谓的“经验”恰恰就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甚至是一道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智慧鸿沟”!
今 日 互 动
# 面对“经验”,您是什么态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