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功力有限,不知能否说得清楚,就是我们应该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突然有一天,明晰地觉得,眼前某个事情或场景,仿佛在前世的某时某地发生过经历过。
法语有个单词,专门用来描述我刚才试图描述的感觉,这个词叫déjà vu,直译成英语就是“already seen”,类似的汉语词汇,我想得起的就是“既视感”,但好像不是那么便于理解,完整些的英文注释大概是“the feeling that one has lived through the present situation before”。
听我啰嗦这么久,你有没有想直接打断我,说北宋词人晏殊早就精炼地描述过这种感觉,就是那句“似曾相识燕归来”里的“似曾相识”。
的确,阅读的乐趣之一就是,我们曾经有过的感觉,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或没来得及形成文字,却在阅读时发现某个作家用简洁的文字精准地把它描述出来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晏殊的那句“似曾相识燕归来”。
又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写的“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曾经令你痛苦的事情”。我母亲晚年含笑跟我聊起,我小时候的一个灾荒年,她用一小把碎米煮一大锅浮萍,给我装一碗,我用小勺子一口一口地吃,不哭不闹乖乖地吃。那些曾经的不堪,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失去当初的锐利,最终成为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甚至变成我们智慧和坚韧的源泉。
又比如李娟在《我的阿勒泰》里写的“每当抬头看到这太阳,都好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一样,心里微微一动,惊奇感转瞬即逝,但记起现实后那种猛然而至的空洞感,却难以愈合”,这样短暂的灵魂出窍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生命体验,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而李娟,年轻的散文作家李娟,竟用这样简洁的文字把它呈现给了读者。
如果说有一门功课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的话,这门功课肯定是语文,因为我们一辈子都在做两件事情,一是理解别人,一是表达自己,而这两项恰恰是语文课堂着力培养每个学生的核心能力。
回忆小时候,阅读一篇文章,我好像只关心文字是否华丽,现在成年了,阅读一篇文章,我更关注文字是否准确。华丽和准确,两相比较,后者更能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
名篇名句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它能引起读者共鸣。而一个有心的读者,在理解并叹服别人文字的准确性之后,随后自己写作的时候也会努力提高自己表达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