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观看梁家辉主演的《情人》电影版时,除了一个瘦弱的女孩和一身白衣的富家公子哥之间大胆的激情戏让人脸红耳热和爱上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化妆舞会》之外,别无他感。只能说,电影的改编不算成功,著作本身的抑郁、悲伤、绝望并未被完美再现,因此延误了我与这本书的邂逅。
直到今天遇到《情人》。我才意识到这种错过意味着什么。面对这样一部著作,只敢谈一些粗浅的阅读感受。
一个未满十六岁的花季法国少女,在湄公河渡江时邂逅一个中国北方富家少爷,从此拉开了一场悲恸的禁忌绝恋。
故事弥漫着浓浓的悲伤和极力抑制的痛苦,像是一个心如死灰的灵魂在回看自己不堪的过往。
“在我们这个家里,不仅从来不过任何节日,从来没有见过一棵圣诞树,没有一条绣花的手绢,也没有摆过一束花;甚至连一个入土的祖宗也没有,既没有一座坟墓,也没有任何一个值得怀念的人。”
一个如同坟墓一般的家庭,与孩子相伴的是难以启齿的秘密、是怕被看透的躲避与疏离,是贫穷。对此唯一能做的只有保持缄默。矛盾与纠结充满女孩的内心。对母亲的既爱又恨、对大哥的憎恨冷漠、对小哥哥的怜悯眷恋……凝重深刻的感情体现出人类面对情感的纠结和难以割舍。
战争的阴影、父亲的去世、被社会毁掉的母亲、生活的拮据、兄弟的冷漠残酷、坟墓般的家……一切都透着绝望,孤独如影随形,无处诉说。过早的体验人世间的悲苦与欲望,使一个本该如花的女孩早早枯萎凋谢。她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没有温暖,只有孤独、绝望、悲伤。刻骨铭心的恨或者深沉久长的爱,全部隐藏在血肉下,凝固、冷却、不动声色。渗入血肉的情感如琥珀般定格,无法流动,更不会溢出。
那个黄皮肤的中国男人,给了她这世上所有的温暖感动,她那稚嫩敏感冰凉的心灵渐渐回暖。两人彼此需要、彼此了解,永不分开的念头是如此强烈。她背弃了家庭,并把自己毫无保留交给了这个中国男人,无视世俗的唾弃。亲吻、拥抱、性爱给了她安慰,心灵的伤口凝固的情感开始流淌。她开始流泪、甚至倾诉,关于自己、妈妈和家庭,关于爱与恨,关于现在和未来。
“他在我身上的一阵亲吻不由得使我伤心流泪。看来亲吻可以给人以安慰。我在家里从来不哭。可是一天,在这间屋子里,泪水既安慰了过去,也安慰着未来。”
第一次,她感到了温情。一头扎进这感情的漩涡,不愿自拔。
当离别在即,肖邦的乐曲响起,女孩在角落里悲泣。被染成漆黑的天空、汽笛的悲鸣、闻声落泪的人群、挥舞的手绢、痴立的堤岸情人构成女孩心中悲苦的映像,永远定格在孤独的心灵。
时隔多年,当电话响起,熟悉的声音响起。尘封的爱被唤醒。一句“是我……”昔日情景历历在目,不由热泪盈眶。他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那一句“我对死亡唯一的痛苦,就是没能为爱而死。”忆起那一段旷世之恋。
作者笔下的风景极唯美,是空灵奇异的美(这跟译者王道乾先生淳厚的文学素养有直接关系)。
“我们驾着马车前去观赏那间奇妙的景色。月光从天上落下来,撒在清晰透明的瀑布上,撒在寂静的、纹丝不动的空气中。空气也是蓝色的,人们可以把它捧在手里。天空就是这种不断闪烁的光芒。月光照亮了一切,照亮了大河两岸的田野,无边无际,直至那视野的尽头。每个夜晚都有不同的景色,都可以叫出不同的名字。”
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的重要主题。她本人的生活也是只谈欲望激情不谈年龄。她笔下的性爱描写大胆而又含蓄,意境深远。
“她觉得她似乎被慢慢地举了起来,腾云驾雾,被带到一个极乐的世界..大海,没有形状,只是因为它无可比拟。”
“就在这种噪音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往之中,我在这里,在这里抚摸着他的身子。大海,汇总在一起的无边无际的大海,时而远去,时而归来。”
真实流露的欲望与激情,浸透着悲伤与绝望的爱。只有爱情才是这世上最强的力量,能够摧毁所有的灾难与不幸,让幸福充盈在苦难的心灵。
小说对心理的描写天马行空,恣意奔放,看似随意,却从未偏离主题。读起来意味深长,韵味无穷。这种行文手法也深刻的影响着很多作家。阅读中国作家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时对其写作手法充满好奇和疑惑,读过这部《情人》之后豁然开朗。而王小波也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的对这部作品表示推崇。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小说里最著名也最让读者着迷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