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前夕,党和红军陷入了极度危难之中:经过湘江战役后,红军从长征初期的8.6万人锐减到不足3万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敌军围追,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生存环境十分险恶。
1935年1月,在这个靠火盆取暖、用煤油灯照明的房间,遵义会议召开。
会议回答了红军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为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展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历史证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和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生动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年召开遵义会议的二层小楼如今扩建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每年都会有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400万人次。红色旅游成为了遵义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支柱。
“这些年我们挖掘了很多红色故事,建了新的陈列馆,现在每年游客人数都在上升,红色旅游实现大幅增长。”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王志力说道。
“我是遵义人,从小老师就给我们讲长征的故事,讲红军在遵义召开了一次改变中国的会议。能生活在这片红色沃土,我很自豪,工作后这种感觉更真实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的“95后”讲解员周平青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会议会址是遵义人的骄傲。在当地,宣讲红军长征故事,宣传红色文化已然成为了一种“潮流”。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故事在遵义这座城市里散发着独特而又强劲的魅力。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
那些铭记在心中的壮举、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永载史册的宝贵经验……都已熔铸成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符号与基因。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遵义会议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吴璇
主编丨宁黎黎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刘欣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