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更多下地干活的院士


山海情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还没消退,而最近,又冒出来一批现实版山海情人物 ,“朱有勇”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全国两会时直播带货销售土豆举动又引发了人们对于扶贫工作的关注。朱有勇的故事和山海情中的凌一农有太多的相似。(山海情中凌一农的故事现实中是有原型的,故事也同样动人,但在这里就不多赘叙了)


都从异地扶贫开始


异地扶贫的原因就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山海情中,涌泉村是一个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地方。土地上只能种洋芋,喝的水都是碱水,谁家能有一口水窖,那绝对是大户人家。也因此,涌泉村的村民想要致富就必须搬离涌泉村,来到金滩村这个平原上。


同样,朱院士所在的沧澜县,地处云南,山多谷多,交通闭塞,也存在着易地搬迁的需求。因此沧澜县县政府共组织了2万多人,6000多户居民异地搬迁,为他们建设房屋,组织就业,发展特设产业,建配套设施。


科技扶贫,院士助阵


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山海情中的县长陈金山死缠烂打找来福建的农业教授凌一农,让其帮助涌泉村的村民学习种植蘑菇的技术。

在沧澜县,国家帮助建立了中国工程院对点帮扶计划,2015年,60岁的朱院士没有想着颐养天年,而是义无反顾的参加到了扶贫队伍中,决心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你种蘑菇,我种土豆


山海情中凌一农选择教村民种植蘑菇,而朱有勇他们在认真研究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当地气候后,选择推广冬季马铃薯种植。朱有勇选定的马铃薯个头能有脸大,最终能有2公斤,而且是冬季种植,一亩地能够增加收入1万元左右,并且不耽误其他作物的种植,相当于是一笔净收入。


除了土豆,当地政府还推广种植冬季蔬菜,发展畜牧业,种植中药材。其中三七的种植已初见成效,一亩地可以增收5万-15万元。


产品滞销,教授助销


山海情中,先前有人种蘑菇赚了大钱,因此西海固的农民种植蘑菇的热情高涨,蘑菇生产扩大太快,但销售通道没有健全,蘑菇囤积,导致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蘑菇换不成钱,最后还是凌一农团队亲自跑销售,才帮农民展开销售网络,让农民有他们的稳定收入。


现实中,沧澜县的农民也因为疫情,土豆的销售网络迟迟不能恢复。朱院士毅然决定在两会部长通道讲话时,直播带货,那一天,他卖出25万吨土豆。据朱院士自己说中国人的餐桌上平均每5盘土豆,其中四盘都跟朱院士有关。


扶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2021年2月25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人民日报评论“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朱有勇院士年轻时当过知青,所以他深知农民的辛苦与劳累。那时候他心里就想,以后一定要帮农民做一点实事,帮他们增加一点收入。


如今,朱院士驻村扶贫的村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毛毛路变成了水泥路,人畜混居,牛市马粪的村寨变成了山青水秀的美丽村庄。


“诸将易得而,而信者,国士无双。”朱有勇院士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年当中有100多天,他都在农民的土地里。他穿梭在田地里,为最广大的人民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这个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这个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脱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国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