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看《奇葩说》,感觉里面的奇葩们每次辩论都很有道理,当然,如果你是听进去他们的话,跟着他们的思路去想了,会有共情,如果不,你会发现都是在胡说八道。
我印象深的是有一期他们谈到“喜欢”这个词,而那期的辩题是“高薪不喜欢的工作和底薪喜欢的工作你选哪一个?”,我的话肯定选高薪不喜欢的,简单粗暴,我工作就是为了挣钱,不喜欢不代表我就不能做好。
有位辩手说说“不喜欢的工作可能工作之后会喜欢”,简单的一句话,我却联想到了我自己,我想到我的“喜欢”,和我的前二十年,以及我现在所处的状态,接下来我们切入正题。
我的理解是“你喜欢这个工作,你去做底薪喜欢的工作,你拒绝高薪不喜欢的工作,但其实你没有体验过那个所谓高薪不喜欢的工作,你只是因为没有尝试过,因为它不是你喜欢的,就自我觉得不喜欢,你是放弃了去体验新的事物,发现新的喜欢”
可能你们会觉得这好像跑题了,和观点逻辑连不上,但我想说的是,话到这里,辩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让我联想到了什么,它让我开始思考“喜欢”。
于是我想到了,“喜欢”这个词,是一个“趋向动词”,我喜欢它,我从内心散发着接近它的气息,我也会通过种种努力去让自己接近它,拥有它。
而相对的,有“我喜欢”就会有“我不喜欢”,我们总是觉得,有些词加上“不”,就是反义词,其实不然,喜欢的反义词是“讨厌”,而“我不喜欢”是个中性词,我只是不喜欢,只是因为它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对它无感,但因为有喜欢的存在我总能轻易的说出“我不喜欢这个”,这就形成了我拿前十几年对自我的认知的“喜欢”来引导自己,追求喜欢,而停止对“不喜欢”事物的尝试。这就相当于我拿着有限的认知,去拒绝无限的可能!
而这个时候,我看到了罗曼罗兰的这句话,“大多数人在二十岁或者三十岁就死了,他们变成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断地一天天重复自己。”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人,“死”的这么早,因为他们也在拿自己前二十年的经验作为参照物去对比此后遇到的种种,喜欢就接近,不喜欢的就在心里画上自己不会喜欢上的等号,先入为主的让自己抱着苦者的情绪去感受,去体验,最后喜欢还是那些喜欢,不喜欢还是那些不喜欢。
其实我一直说的都是我自己,我想告诉自己,已知的喜欢,是一种幸运,遇到了,经历了,喜欢了,多好。而未知的不喜欢,是一种感知,需要去了解,去体验,去感受是否是我能够喜欢的呐,而不是仅凭着固有的感知去否认一个事物对自己来说种种的可能性。不重复自己,去尝试新事物,“死”便不存在了。
今天,我说到了“喜欢”,到底什么是喜欢我还真给不了答案,大概就是,能够让我长时间的忙于此却不劳累,接触后便想要得到更多,心情能够愉悦欢喜,过后久久留恋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