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小巧袖珍的小册子,口袋大一点的话可以直接塞进去,我还挺喜欢这种设计风格的。周五的下午正好坐在图书馆里看完,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位创业成功的女士写了写自己的经历:她在山上开了一家面包店,从前期摆摊,到正式开店,最后成立公司,整个过程都记录下来,包括做面包之前的人生经历。我觉得这类以企业家自身经历写出的“成功经验”多数时候并不具备借鉴意义。
同在亚洲,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并不相同,且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并不一样,日本步入老龄化已经有些年头,他们的劳动力价格高昂,而我们这边尽管已经有少人大张旗鼓宣传人口出生率严重偏低,事实上当前所处的阶段,每年大批的毕业生流入社会立即变成失业人群,这个时候读到书里的一些片段就很容易感到不可思议。
先说文化的不同,日本那边我不太了解,但以作者对自己的描述来看,放在中国,大概率周围对她的定性是“不务正业,不学无术,频繁换工作,没点定性”的混子。
而且在羡慕作者的好运气时,也不要忽略人家生活的背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试错资本,即便这资本有大有小,但有跟无的区别还是很重要。
发展阶段不同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作者说找工作很简单,朋友介绍就能去时尚杂志打零工,而在当下的中国,机会已经固化在小圈子里,底层人想要一个打工的机会都很难。
简单的说就是国情不同,作者的面包店开在山上,主打的特色是让人买面包的时候还能看到美好的景色,这一点在务实的中国人眼里吸引力不大,甚至不如买面包送鸡蛋带来的诱惑力丰厚。
我不太清楚作者说的几百日元是大几百还是小几百,但在今天,中国的面包已经成了奢侈品,动辄几十块的小面包已经让抖音人都愤慨不已。
在作者眼里的日本,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没有。
从对待顾客的态度上,我们今天的商业环境,根本无法做到山顶面包店这样的“傲娇” ,我们不跪舔顾客已经很不错了。
唯独让我比较赞同的是作者对生命健康的态度,但这一点态度,在面临生存问题时又似乎显得一文不值。
基于以上这些,本书作者所有的成功操作都无法给我们提供借鉴意义,唯一提供的价值是其对待生活工作的部分态度,她面对自认为不会有结果的境遇会说服自己去选择改变,这一点就很厉害,当然,从抬杠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在坚持的道路上半途而废,因为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在走通那条路之前都与“成功”二字不沾边,唯有失败的人会被明确冠以失败者的称号,所以我说她的成功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相较于去学习她的成功,不妨把目光转移到她思考物品、金钱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否扁平的等价,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但作者提倡的慢哲学,近似于我们理解的佛系做事,其实到这边还是会水土不服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我本打算打两颗星的,恰好今天下午看到一位图书编辑从业者友邻的广播,考虑到一本书的出现是很多人的劳动成果,我还是给个不上不下的合格分三颗星吧,我觉得相较于文字内容本身,这本书更倾向于给读者提供了一点情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