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回答从我家的角度和我所认识的人的角度。
马来西亚华人由于年纪、历史、教育的关系,其实在我看来蛮不同的。
我们用年纪来区分吧
1.目前70-100岁的华人,其中分成华语方言派和英文马来文派
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用沟通语言和认同的文化作为区分,
华语方言派
在早些年,华语方言派的人在马来西亚是从事一些劳力工作,
而英文马来文派则是帮英国殖民政府工作。
华语方言派的华人为了让家乡的亲人过得更好、有饭吃,来到了南洋工作,大部分从事劳力活动,总是会寄钱给中国的亲人。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日本来马来西亚殖民的其中一个原因。这部分的华人被日本人虐待杀害,像是把还未足月的胎儿硬生生从华人孕妇的肚子挖出来、将一个成年人的肚子灌满水再逼他全部吐出来。南京大屠杀的事在中国是14亿人都知道的事实,而这些与南京大屠杀相似的马来西亚历史,到了今日,马来西亚的课本都无法写出来的。目前只能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稍微写一些在知乎是因为也只能写在这里了吧。)
讲三个我家里的人来当华语方言派的例子吧,分别是我太嫲(福建话:曾祖母)和祖父和外婆
像我太嫲19岁来到马来西亚嫁到我太公,从没忘记过家乡,就一直把钱寄给福建老家的妹妹,没有间断过,直到中国的经济慢慢。所以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他们从来后来太嬤的妹妹的孙子孙女还特地从中国来马来西亚新加坡探访太嬤。
我的太嬤虽然现在已经过世了,但我到现在还记得,讲起中国,她用的从来都是「回」这个字,「deng ho kian](福建话:回福建」)、「deng tiong kok」(福建话:回中国」
我的祖父在日本发生福岛核爆事件后,那一年好像是帮他过生日,然后日本就传来这个消息,我忘了怎么谈到这个话题,
但我记得他用客家话说,“这就是日本的报应,当年这么欺负我们,我才不会给他们捐钱。”
我觉得他那时所说的跟当时有一部分的中国人的反应是很像的,这份对于日本军队的仇是很像的。
我外婆也是日本殖民那三年八个月的受害者,她说她当年才3、4岁。虽然她也爱吃日本料理,但她也说过绝对不会给日本捐钱的。(这里我写的很小心翼翼,我祖父和外婆当年小时候为了躲避日本军队,只能日日夜夜躲在橡胶园里的恐惧,靠吃地瓜香蕉充饥,导致他们对于日本情感就是如此,我完全可以理解,拜托一些网民勿战。)
小总结,这部分的华人对于中国情感上最深。因为中国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的墓碑上写着他们的祖籍。在他们的年代,在抗日时,他们与中国荣辱与共,同生共死。那一片土地曾叫过大唐、大明、大清、中华民国,现在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对他们而言,叫什么名字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片土地上住着他们心心念念的父母与亲人,他们希望他们回去省亲时,那些亲人都活的很好,安居乐业、平安健康。
英文马来文派的华人
很多华人都会觉得他们是类似「汉奸」的存在。
其实以我的角度来看,很多人真的是环境所逼。
在当时的南洋,甚至是现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
讲英文是一件很高级的事,讲的好,跟ang mo(洋人)相处的好,你会得到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的尊重,人自动变得high class。(高人一等)
讲中文和淡米尔文是那个时候的下等人。
我想跟当时的中国的留洋留日的情况是很像的。
说实话,为了让大马各种族人民都可以效忠英国,还有为了让人民都可以忠于马来西亚联邦,他们当然认为消灭某些种族的文化语文(尤其是不会带来什么经济利益的某一语种和文化)是必要的。
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人不会说华语,是因为大部分的商业社交场合根本没有机会用。
因为在当时,如果只跟说中文的华人一起相处,就会更加难以阶级翻身。
他们对于中国的情感深吗?他们比较认同自己是马来西亚人或新加坡人,而且非常向往移民英美。而且的确,有很大部分已经移民到英国了,也有很多移民到新加坡。没有移民的,很多都有遗憾没有移民成功。他们都会说自己是“ang mo”派。
不过,我认识一个多年前60岁的留学文学博士,因为中国电视剧太好看了,为了追剧,努力学中文中。
2.目前40-60岁的华人,纯英文派、中文派、马来文派。
纯英文派:马来西亚有英校制度,虽然里面也有教马来文,他们英文更好。不过因为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让这一部分人觉得前景不乐观,之所以选择英校,是为了可以移民欧美。也有一部分留在马来西亚的,很多成为高官律师医生、当上了政府中流砥柱。
中文派:他们是小学念华小,中学念独中,独中你也可以理解为华文学校,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会去新港台留学,有一部分会选择移民留在当地。而比起亲中,我想他们更热爱的是中华文化吧。
马来文派:这部分的华人我可能比较理解,我父母算是活生生的例子吧。以上两种纯英文派和中文派因为要交一定的学费,所以其实比较没有钱的小孩会去念所谓的国立中学(马来校)。他们由于是属于比较没钱的华人,如果想要学一定程度的中文的话,小学时虽然可以选择华文小学,中学则选择免学费的马来校。在马来校一切以马来文教学。在大学又以英文教学。因为一直在换教学语文的关系,他们常说他们的英文、华文、马来文都会讲,但都只有「半桶水」(马来西亚好像也有用这个广西方言)
他们比起普通话,自己籍贯的方言像是福建话、客家话、粤语讲得更溜,毕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用方言跟家人谈天,使用频率反而更高。
中文派和马来文派有一部分人是跟着父母是会回去广东福建潮州等地区省亲,他们可以一起跟当地的亲戚聊天,吃自己祖籍的料理。
像我妈和外婆自从在福建吃了凉拌木耳和福建卤肉,每周几乎都会煮一次,而这样的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年。每次煮都会说“这是我们福建人的食物。”
而我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客家人的关系,最喜欢永远是客家菜,最爱的永远是梅菜扣肉。
3.80后的华人。
我自己是90后,我也应该只能代表自己讲话。
在我小学到中学的时候,是台湾偶像剧TVB戏剧正流行的时候。对于中国人的想象其实就是港台电视剧给我的印象。(因为我一直受的教育就是港台人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一部分,港台人的戏剧、里面的故事情节,我认为就是中国的两个地区所表现的当地人的生活。后来发现不是囧)
我自己觉得啦,90后如果平常有在看马来西亚中文报纸和新闻的话,
会发现报纸上最多也只会写北上广深港台发生的事情。
不过后来开始玩百度贴吧、微博和知乎,发现中国大陆省和省之间真的挺不一样的。
我自己的话,不确定是不是籍贯的关系,我从小好像就是一个粤菜胃。
热爱肠粉、热爱广式点心、热爱烧腊、热爱各种糖水。
可能因为文化的关系,B站的up主讲的话和戏剧综艺的笑点,我都可以很轻易get到。
还有一种感觉是,走在广州的街头(其他省没走过我不知道),
我有种被淹没在人群的感觉(这是一个中性的比喻),因为我跟身边走过每个人感觉太像了,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肤色差不多、穿的也差不多、身高差不多、语言差不多、吃得差不多、喜欢吐槽的事情、喜欢的CP好像也差不多。(没有特别提起,根本没人看得出自己不是中国人。最多以为你是别的省的。)
跟走在马来西亚的街上的感觉太不一样了,走在马来西亚的路上,至少可以看到两种不同肤色的人。(唉其实马来西亚如果没有政治从中做梗,故意分化人民,种族之间是十分和谐快乐的)
听着太嫲祖父外婆还有我父母的话长大,感情上无法像他们那么深,但是文化上却有种同情共感的感觉(这种感觉好神奇)
以后我也会度过农历新年、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
日本政府更改教科书,否定屠杀的历史,我也觉得是对我的祖先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