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今年竟然没有年三十!这是为什么呢?你肯定也和我一样充满好奇吧。我特意去查找了资料,听我娓娓道来。
传说古人们发现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从新月变成满月再变成新月,这一个周期差不多是29天半,他们就把月亮变化的规律称为一个月。不仅如此,每隔几个月气候就会发生变化,一共四个气候,循环一圈要花12个月,于是古人们把这个循环叫做一年,这个由月亮转12圈组成的年叫做月亮年。一个月亮年大概为354天,但是这样大家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丝不对劲,到6月了,还在下雪。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其实和太阳有关系,不过当时古人们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所以他们把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叫做太阳年。为了测量太阳年有多少天,有个“大聪明”发明了一个“高科技产品”——土圭,简单理解就是插根棍子在地上,侧量它每天影子的长短变化,影子最长的那天叫做冬至,两个冬至间隔那就是一个太阳年,大概是365天。
说到这儿,大家发现没,一个阴历年比一个阳历年少了十几天,如何平衡呢?那么古人想出一个办法,就在某一个季节里加一个月,不就跟上阳历的步伐了?这就是“置闰法”,被加进去的那一个月叫做闰月。到这儿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阴历,方便数日子,但是反映不了气候变化。阳历,观测有难度,但符合气候变化,种田大业真离不开它。而“置闰法”填补二者的时间差,把阴历变得更阳气了一点,称为阴阳合历,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农历。这里敲黑板划重点,农历不是阴力,是阴阳合力,这就很妙,鱼和熊掌兼得了。
今年年三十没了,就和这个农历有关,前面说到的,我们看到的月亮是有变化的,有些日子能看到满月,也叫望月,有些日子看不到月亮,就叫朔月,从一个朔月到下一个朔月,这个周期就是朔望月,大概是29.5天,农历规定朔月哪天出现,哪天就是初一,如果初一那天朔月来晚了,那下一次朔月也会推迟,甚至有可能会推迟到三十以后,有三十的叫大月。如果初一朔月来得早,那下次朔月也会早,可能二十九以后就是初一,这个月没有三十,就叫小月,刚好今年腊月是个小月,可不就没有年三十了嘛。
原来是月亮来早了。不过没有年三十也不算新鲜事儿,不信你翻翻日历,2025年到2029年,你能找到大年三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