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读书只是做事的准备状态】
借用俞敏洪的一段话:人们往往会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设置前进的障碍。—个人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历不高、技能不够、长相不好等等,但成功最大的障碍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心态。读书只是你做事的一种准备状态,任何时候,读书都不能使你的人生走向完美或成熟
一.非我
忘了是从什么时间段开始,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
想想,除教科书外,追溯起来最早应该算是初中吧,但那个时候只是三分钟热度,记得那时班里同学尤爱都市黑道小说,在班里几乎个个男生看,传阅最多的一本书就是谢文东了,第一本看的都市黑道小说。
到了高中,逐渐看的时间和类型拓宽了,开始转战最受男生喜欢的武侠玄幻,男生时常在晚上自习课的走廊外,讨论着那时火的不行的《斗破苍穹》的萧某,以及作者天蚕土豆的其他作品,你一言我一语甚是痛快精彩。也多亏了高中几年这样环境的熏陶,我慢慢越来越喜欢看小说,除了玩手机的时间,大多数都是看小说泡贴吧了,那时候看了多少个类型,我想想,有武侠玄幻,都市言情,黑道,或者大家觉得这些类型书对个人的帮助和学习不大,应该去看一些哲学啊名著啊什么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理解是非常错误的,你想想有多少届文理科状元高中都是最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哈哈,虽然我没他们牛逼,我说说个人的理解吧,正是高中这几年,这几个喜欢的类型小说,慢慢培养和打实了我喜欢看书的习惯,都说一本书一个世界,别说这些了,金瓶梅放在古现代那也是一本名著,只不过是另类的名著,至少它把古代人的七情六欲,以及性的话题描述的刻画对于现代对于古代的了解以及这方面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不过我还没看过,哈哈哈。
二.有我
也正是高中这几年的习惯,我越来越喜欢看书汲取知识面,那时候能晚上看书看到凌晨五六点才入睡,有时候越看越想知道后面的剧情,越期待接下来的发展,是否和自己的猜测一样,虽然这东西不能短时给我本身带来巨大的改变,但,至少我不会像之前一样,看到书就 困,就想睡觉。我的一个朋友,就是看书犯困的那种,而且想看又不知道看什么书,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类型,所以,我建议她这类人如果想尝试培养看书的习惯,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点出发,比如你喜欢言情的类型,那你就先多看言情的,看多了到厌倦了你就会找其他口味的想换换看,然后一步步固定自己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对很多书就不抵抗了,反而有耐心去品味里面的味道。
到高中毕业后,我喜欢阅读的习惯已经全部稳固下来,有时候休闲的时候能看一整书而不厌倦,无聊时候第一选择也是看书,其次电影,游戏。
三.忘我
到了大学,视野跟需求渐渐变的更大,加入了社团,交了很多新朋友,也渐渐感觉到自己知识面的紧窄,书的兴趣类型再次转变,我开始偏向于侦查,名著,中外野史,官文,热衷痴迷这几个类型,特别是最让我痴迷感触无法自拔的一本官文,《侯卫东官场笔记》,写的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政的道路,形形色色,非常精彩。如果说父母是我的第一个老师,那这本官文是我精神食粮上最好的一个老师,没有之一,因为这本书教会了我太多,也成长了太多,开始受人认可,自己认可。
一开始,接触官文,看了前面几章觉得太枯燥无味,几次丢下后又拾起,尝试慢慢的静下心去看,到中间的部分就彻底沉了进去,味道愈加浓烈,我也不知道看的第一本官文是什么,为什么突然喜欢上的,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我加了个读书交流群,里面都是几十年书龄的书虫,大我好几辈当爷爷的都有,他们经常在里面讨论书籍,推荐好书,所以在里面慢慢混着,我也学习了他们看书后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那时候差不多把市面上热门的官场文全部看完了,这真的不是吹比,因为官文类型本来就比较偏门,而且由于政治原因,好东西太少了,加上那段时间疯狂的追捧,一个月看十本官文也不为过,我觉得官文给我最大的体验就是他能够教会我们为人处世,打交道的技巧,人文历史,当时经济等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可思考性的东西,涵括的内容太多了,之后也看了《中国知青梦》,《平凡的世界》,《刑警罗飞》等等,总之,好书都看,不限类型,到了现在,视野跟口味已经全部放宽了,不管是多枯燥无味的,沉重抑郁的文笔,我都能够耐心的读下去。
书籍往往真的能带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没去过的地方,没看过的风景,没经历过的年代,人文历史,都可以从书中以另一种方式获取和感受。建议大家有空闲的时间多看书,多增长阅历。说的再多,不如懂我,书中是否真有黄金屋,全凭自己去感受体验吧。
最近在看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和马里奥·普佐的《教父》,看过的可以交流交流,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