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唐诗三百首》039:李白与孟浩然的风流气度

01

李白、孟浩然,都是唐朝最有名的大诗人,孟浩然比李白大了十几岁,但两人并无隔阂,成为了忘年的知己好友。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两人的友情是因为两人有一种相同的风流气度。

今天要品读的就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的诗千千万,这首诗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诗中所呈现出的他人所不能及的风流气度。

02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题一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后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写下此诗。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往,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辞: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故曰「西辞」。烟花:繁花盛开,花气如烟,泛指繁花浓丽的春天。

好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浓丽的阳春三月下往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见,只见。碧空:碧蓝的天空。尽:孤帆的踪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踪影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下,只见长江流水,在天际奔流。

03

这首诗,从写法上来讲,第一句写出了送别的对象——「故人」孟浩然,送别的地点——「黄鹤楼」;第二句写出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送别朋友的去向——「扬州」;三四句则写送别的场景,并将诗人的情感寓于其中。

这些都是诗歌鉴赏题里的答案,这首诗是写的层次分明,感情含蓄,但这并不是这首诗成为经典的原因。

讲真,送别诗中技法高超者恒河沙数,这首诗能成为经典,是因为诗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种风流气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从「西辞」二字可以看出,这两句是孟浩然的视角,看,孟浩然辞的是黄鹤楼,这里曾有仙人乘鹤而去,下的是扬州,那里的繁华艳丽之乡,风流荟萃之地,而他下扬州的时节,又是阳春三月,此时繁花似锦,春光明媚。

这两句,被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孙洙评为「千古丽句」,李白用这样的千古丽句,将孟浩然的扬州之行渲染得风流艳丽,在这风流艳丽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风流气度也就突显了出来。这样的千古丽句,配「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真是贴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三四句转到了李白自己的视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开,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只剩下不断奔流的长江流水。

这两句写景,景中无疑寓含着李白的情感,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别之情,但你很难说这情感是悲伤的,是惆怅的,因为这两句诗的意境非常开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远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情深而不伤,意厚而不悲,别得深情而潇洒,这就是李白的风流气度。

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分别从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视角,展现出两位伟大诗人的风流气度,表达出了两位伟大诗人非同一般的友情,从而也让这首诗展现了与别的送别诗不同的气格,使得这首诗从写法、用语到意境再到气质,都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明代朱谏在《李诗选注》中评道:「此诗词气清顺而有音节,情思流动而绝尘埃,如轻风晴云,淡荡悠扬于太虚之间,不可形迹而模拟者也。白于浩然,可谓知己,率尔而发,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后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39: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唐诗三百首详解(一 行宫 唐代:元稹(yuán zhěn)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
    汉唐雄风阅读 6,357评论 4 29
  • 又是一年春好处, 又是一年酷暑时, 又是一年离别情, 又是一年毕业季。 转眼间,迎来高考, 我们走到岔路口, 有着...
    花开花落情意殤阅读 208评论 0 1
  • 答应了你们,要写篇文章纪念我们不算疯癫挥霍的大学时光,提笔了,才发现,时光不仅将我们分离并重新安置,更是模糊了曾经...
    若水凌阅读 718评论 0 3
  • 2018-4-29 1.今天在妈妈家照顾她,早上带她出去理疗.理疗体验馆的服务人员非常热情,对妈妈照顾的很好。因为...
    道和与文淑阅读 211评论 0 0
  • 龙舟 不是船 也没有渡口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渡着炎黄的精神 一代又一代 从历史驶向未来 不变的 是鼓声与水手...
    随庸记阅读 35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