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刚刚结束的年代,每个人都渴望能拥有平等与自由,如果说生命曾被战争所胁迫,当战争结束时仍不能让心灵安放则是一个社会黑暗的体现。在极度崇尚男权主义的国家,人们在女性问题上仍存在着非常刻板的认知,认为女性不配拥有男性所拥有的一切,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教育、工作等等都处于社会最低层,当第一个打破这种常态的女性出现,也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抵触。
作为拜厄特女性成长四部曲的收官之作,《吹口哨的女人》与前三部作品一起串联起战后英国历史变迁中的知识女性弗雷德丽卡的成长史诗,而曾经17岁的《花园中的处子》中的花园处女弗雷德丽卡如今也已是一名33岁的单身母亲。她不再执着于追求用写作来释放自由的灵魂,也放弃了用以证明自己的工作,但依旧渴望自由追逐梦想的她并未放弃任何成长的机会。20世纪60年代,当新媒体形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走进电视新媒体的弗雷德丽卡终将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吹响精巧盒子里的口哨,寻找真正的独立女性存在的意义。
英国有句古老的谚语:“女人吹哨,母鸡打鸣,亵渎上帝,祸害男人。”这句用以抨击女性跨越男性主导领域的谚语被醒目地标注在读客出版的《吹口哨的女人》一书的腰封上,它是如此明显且深刻地体现出自由女性在60年代英国社会中男性主导地位下的艰难处境。根深蒂固的思想造就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但是又能有几人可以做到默默承受来自外界的恶意,自强自爱依旧保持独立的思想,不因悲观而放弃前行呢?
《花园中的处子》:有些弯路我非走不可,因为有些追求不可辜负!
《静物》:我野心勃勃,决定找到自己并成为自己。
《巴别塔》:我要全世界都听见我的声音,我曾被压抑,但绝不沉默。
《吹口哨的女人》:女人也可以吹口哨,可以自由追逐任何不合时宜的梦想。
拜厄特曾称:我想用女性神话代替男性神话。男性是濒死和复活,女性是新生与复兴。
从四部作品的叙述主旨中我们不难看出《吹口哨的女人》作为女性成长的最终结果经历了从女性自由意识地觉醒到追逐自由梦想的过程,再到寻到真正实现自由、体现独立女性生存意义的最终演变,整个过程所讲述的恰恰是自由女性们在英国社会变革漩涡中的人生经历。
拜厄特不仅以弗雷德丽卡摆脱男性的控制,寻求满足自己智性需求的新途径来展现一个自由女性的成长经历,同样在充满了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物学等等领域的智性世界中映射出自由女性对梦想、生活、知识以及独立的渴望与不懈追寻的精神。
拜厄特以社会派写实的手法将这战后英国背景下女性的成长、对知识的渴望、被打压的自我以及被诱惑的妥协刻画于笔尖,将那段充满了黑暗却有着倔强的光的时刻重现在我们面前,所表述的不仅仅是对60年代渴望自由的女性成长小人物生活状态的回望,也是对男权主义现实社会带来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