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该适时破土而出

罗玲

在浙江安吉的万亩茶园中,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茶农仅凭指尖捻动茶青,就能准确判断杀青火候;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代耕作的农人用口耳相传的物候谚语,精准指导着千年农耕时令。这些深藏于乡野的“土专家”,正以独特的知识体系维系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命脉。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今天,如何让这些乡土智慧传承担当起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已成为关乎乡村未来的重大课题。

传统认知中,“专家”往往与高学历、实验室、科研论文紧密相连,这种精英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像无形的筛子,将大量实践经验丰富的乡土人才阻挡在现代农业体系之外。但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智慧结晶,恰恰是实验室难以复制的生态密码。

四川丹棱的种植能手李维俊抱着学习和交流目的参加了种植技术大比武大赛,就是想把好的种植技术带回山区,与家乡果农一道增收致富。河南兰考开发的“乡土专家APP”,让老农的种植经验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广泛传播。64岁的红薯种植能手李大爷,通过平台累计指导全国2.3万农户,催生出“银发讲师团”新现象。

另观网络达人李子柒的非遗之路,既是个人与传统的对话,也是农耕文明与数字文明的碰撞。她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放低求学姿态,以镜头为笔,以技艺为墨,书写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法则——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在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交融里。这条路途中的成就与争议,共同构成了非遗现代化转型的生动注脚,也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式解决方案”的范本。

为激发乡村工匠队伍活力,我们也紧紧围绕枸杞、葡萄酒、奶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从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选拔乡村技能人才,登记造册、分类建档、定期更新、跟踪培养,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经营行家里手。通过走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依托工匠培育,打造金盾保安、吴忠厨师、东耀家政等一批叫得响的乡村工匠劳务品牌,带动相关从业人员41万余人,年经济效益达157亿元以上。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培育农村土专家本质上是对农业文明根脉的守护与创新。当科研机构的分子育种技术与老农的物候观察智慧碰撞,当大数据算法与传统农谚对话,乡村振兴便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这种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不仅关乎农业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中华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必将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