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年轻时学什么都快,而且爱好广泛。有段时间他爱上了木工活,就买了各种工具-大小钢锯、木料、墨斗、角尺......,反正很专业的一套,下班后及周日开始自己动手做家具。
他做的第一件家具是小饭桌。四四方方的桌面,贴了木纹纸,上面还压了一块厚厚的玻璃;桌子底座是用家里的一个小木凳改造的,四方体柱状,也贴了相同的木纹纸, 上面有个小抽屉,下面打开是个小柜。
这可是我爸的原创作品哦,小而美,质量还挺好,用了好几年都没坏。
我们一家三口一天三顿都在这张小饭桌上吃,放学后我还在上面做作业,使用频率很高,大家都很满意,我妈夸我爸是“我家张木匠。”
我把很多好看的小画片都压在了玻璃及桌面之间,方便随时观赏。桌面和支柱之间有一个空隙,我习惯于边做作业边看闲书,一旦听见爸妈用钥匙开门的声音,马上把闲书塞进缝隙,然后装出认真做作业的样子。
我爸的第二件木工作品是一个又大又笨的碗柜,涂了深棕色的油漆,不好看,但是很实用,上面几层放碗筷、剩饭剩菜和各种食品,下面放米袋、面盆之类体积大的东西。那时候没有冰箱,这个大碗柜就相当于大冰箱了。
我爸几乎每天下班后都会跑进厨房里“嘿呦嘿呦”刨木板,弄得一地木花。那些木花自然卷曲着,像一朵朵浪花,铺满我们家厨房狭长的水泥地。捡起一朵,放在鼻子底下闻,还有新鲜木头的淡香。
那时候我爸在我心目中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似乎什么都能干,而且知道怎么干,就连做家具这么高难度的活,他也能自学成才,要知道他可是被归入“知识分子”这类手无缚鸡之力的只会动脑的人群中的,何况他还那么瘦,完全不是干体力活的料。
那时候家里没电视,晚饭后到睡觉之间的时间很长,我做完作业后很喜欢跑到厨房去看我爸做木工活,看他把铅笔别在耳朵后,穿着白背心汗流浃背地默默工作,这个白天的“臭老九”,晚上竟然变身为我家的张木匠,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我爸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但从小喜欢读书,估计也没怎么干过农活,他之所以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具,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家里穷,买不起,另外,他也喜欢挑战自己,尝试一些之前完全没碰过的技能。
我爸的“作品”跟从市场上买到的家具肯定不能比,但是起码还能物尽其用,那时候家里房间也不大,就两小间套房,放不下更多的家具。
后来我们搬了几次家,搬家时因为碗柜太重,小木桌的外观比较而言也不那么精致,都被爸妈狠心遗弃了。现在想想,觉得当时至少应该搬走那张小饭桌的,它毕竟是我爸辛辛苦苦花了很多业余时间从无到有做出来的,何况还勤勤恳恳服务了我们多年,真不该如此喜新厌旧啊。
若干年过去,见过太多物品之后,现在的我终于发现:世间再奢华的家具都比不上我爸亲自动手做的任何一个小物件,因为那里面凝结了他的想像力、创造力、责任心和爱心。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失去,失去了我爸做的家具只是小遗憾,现在,连我爸都失去了,这才是大遗憾。
时光荏苒,天意难违。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通过回忆,永远留住我爸和他曾经创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