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对待任何事情一定要寻求一个对错好坏的标准,每当遇到和父母不同的观念,第一反应总是认为是自己不够成熟。慢慢的开始有了怀疑,父母的观念给我这么多不好的、甚至是痛苦的体验。在这之外就真的没有别的可能了吗?我不相信,我要去探个究竟,最初的动力就是远离痛苦,追求幸福感。突破心里那层壳有多痛苦,付出多少努力可能只有我自己明白。然后在一定程度上,不知不觉中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从本能的守护自己,排斥父母的观点,陷入冲突,矛盾。到现在,更深入一点的理解了这种不同的本质是什么。只是对待他们的那句“我是为你好,就按照我说的做!”,需要一些策略去避免冲突,求同存异。当然在某些时候还是得承受无法逃脱的痛苦。
对待我跟杨老师一起做事的态度,会和爸爸有价值观的冲突。他在乎的是我被“卸磨杀驴”,也就是努力了一整,把自己的时间、资源、精力全部都给了别人,结果别人拿走了应当属于我的利益(所谓利益不外乎就是金钱,威权)换句话说,所有的过程就是为了结果,利益重要于所谓成长(因为成长也是为了更多的利益),更不用说什么爱的能量(所谓给别人幸福感的时候自己内心的快乐)。如果说爸爸是用自己的谋略追求远期目标,可以容忍眼前吃点小亏,妈妈的认知则是局限于计较更加短期的利益得失,比如给杨老师写几篇文章,她给我什么回报,如果没给我就算吃亏,就不应该继续做,和朋友一起注册公司,注册费是我掏的,不能亏了这个钱,要跟合伙人说。但是对她来说,为周围她在乎的亲人,朋友付出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是比金钱,自己的利益重要。对这些价值观不做评判,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类生存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追求即时满足是人类本性的基因,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有着不同的心智起点,经历也不相同,自然会形成不一样的价值观。
而在我内心深处,最在乎的是做一个事情的过程中是否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与能力(因为无明是烦恼痛苦的根源),这个过程是否让我有与他人相处融洽的幸福感,是否有爱的能量流动。当然这个过程如果是我热爱的事情,本身也会获得极大的快乐充实。就算结果并没有获得很多利益,所谓的被“卸磨杀驴”,那么我也是赚到了。人生更重要的是过程的风景。貌似马上就在脑海中听到爸爸的声音:”那是你太理想化,没有经历过穷困的生活,你要是这么想最后就会把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到时候哭都来不及了!“ 对此我想说的是:我会让自己有足够的成熟去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会让自己有足以支撑独立精神发展的谋生物质能力。如果我之前经历过物质极为匮乏的时候,可能眼前在乎的东西就不一样了,但是我的经历不是那样的,虽然小时侯家里也不富裕,但并没有体验过的物质匮乏带来的痛苦与不安全感,而且我现在有能力和信心让自己不会落魄到那种境地。或许我真的会落魄失败到一无所有,但我仍然相信自己有强大的精神信念与能力支撑自己度过逆境,因为这在我看来不是失败的结果,只是一个考验的过程,一种去体验的经历。再不济,我落魄到一无所有,精神信念也不再强大,无法重新站起来(一切皆是因缘聚合,每个时刻的心念也是一种缘,即使现在再怎么笃定,你永远不知道未来无常的变化)那么,我仍然不会选择改变自己现在的心念(价值观),为了未来的小概率可能,让自己时时刻刻活在恐惧,不安,怀疑之中,这些是消耗能量的东西,生命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当下。
在高中的语文课上,姗姗老师给我们的作业是回答罗素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我没怎么苦思冥想就写了两条,第二天上课还在讲台上跟大家分享,所以印象深刻。我为什么活着?第一,为了不断突破提升自己;第二:为了让周围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现在看来这两样东西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人生选择。而我并不是在高中语文课上给自己创造了这个价值观,而是开始认识自己,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附上一篇今天看到的,特别喜欢的文章:
『《最合宜的位置》
作者:周国平
1
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了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我还相信,这个位置既然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了。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则是因为我相信,上帝造人不会把两个人造得完全一样,每一个人的禀赋都是独特的,由此决定了能使其禀赋和价值得到最佳实现的那个位置也必然是独特的。
然而,一个人要找到这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却又殊不容易。环境的限制,命运的捉弄,都可能阻碍他走向这个位置。即使客观上不存在重大困难,由于心智的糊涂和欲望的蒙蔽,他仍可能在远离这个位置的地方徘徊乃至折腾。尤其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不少人奋力争夺名利场上的位置,甚至压根儿没想到世界上其实有一个仅仅属于他的位置,而那个位置始终空着。
2
我相信,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的禀赋和能力的基本性质是早已确定的,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一种最适合他的事业,一个最适合他的领域。当然,在实践中,他能否找到这个领域,从事这种事业,不免会受客观情势的制约。但是,自己应该有一种自觉,尽量缩短寻找的过程。在人生的一定阶段上,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到底想要什么了。
3
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在商场里,有的人总是朝人多的地方挤,去抢购大家都在买的东西,结果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还为没有买到另外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而痛苦。那些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人,就生活在同样可悲的境况中。
4
人的禀赋各不相同,共同的是,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真正感到快乐。
5
怎样确定一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我认为应该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不给钱也一定要干的程度;第二,有明晰的意义感,确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借此得到了实现;第三,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6
最好的职业是有业无职,就是有事业,而无职务、职位、职称、职责之束缚,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艺术家、作家、学者,当然,前提是他们真正热爱艺术、文学和学术。否则,职位、职务、职称俱全而唯独无事业的所谓学者、作家、艺术家,今天有的是。
7
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
最理想的情形是,事业和职业一致,做喜欢的事并能以之谋生。其次好的是,二者分离,业余做喜欢的事。最糟糕的是,根本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8
看一件事情是不是你的事业,有两个标准。一是真兴趣,你对它真正喜欢,做事情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愉快,因而不再在乎外在的报酬和结果。这说明这个事情是真正适合于你的天赋的,你的最好的能力在其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二是意义感,通过做这个事情,你感到你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就在这里,他们没有这样的一件事情,于是只好把外在的东西作为标准,什么事情挣钱多、显得风光,社会上大家在争什么,他也朝那里挤。在没头脑的激烈竞争中,输了当然不痛快,但什么叫赢了?总是比上不足,所以心态总是不平衡。
9
最理想的情况是谋生与自我实现达成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能借此养活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要靠运气。不过,我相信,在开放社会中,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终归是有许多机会向这个目标接近的。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志趣,机会只对这样的人开放。一个人首先必须具备快乐工作的愿望和能力,然后才谈得上快乐工作。
10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快乐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快乐与工作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相反,人们似乎只有在工作之外才能找到快乐,下班之后、双休日、节假日才是一天、一周、一年中的快乐时光。当然,快乐是需要钱的,为此就必须工作,工作的价值似乎只是为工作之外的快乐埋单。
工作本身不快乐,快乐只在工作之外,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但并不合理,因为不合人性。从人性看,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是不快乐的,而作为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的工作则本来应该是人生快乐的最重要源泉。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职业不满意,然而,可悲的是,真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他们只有一个标准,除了挣钱多一些,谋生得好一些之外,就不知道要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