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筑牢为民服务根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期间,高瞻远瞩地为河南发展指明了一系列重要方向。其中,着重强调了社会治理在河南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总量庞大、密度较高且流动频繁,社会问题呈现复杂多样态势,因此,必须稳扎稳打、持之以恒地强化社会治理工作。这一重要指示,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河南发展的深切关怀与精准把握,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社会治理领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清晰且明确地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与路径。

基层党组织:筑牢治理根基,凝聚服务合力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工作中的坚固战斗堡垒,在社会治理宏大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引领作用。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成效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

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全面落实党的领导,是基层党组织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在社会治理中,需进一步健全科学、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尤其要将工作重心聚焦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党建工作。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把各类新兴组织和群体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让党的旗帜在各个领域高高飘扬。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例如,一些城市在商圈、楼宇中建立党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将分散的商户和企业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又如,针对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许多地方设立了 “红色驿站”,为他们提供休息、学习的场所,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传递社情民意,让这些流动的 “新力量” 成为基层治理的 “新帮手”。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与影响力,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生动格局,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各方力量的强大核心。

推动资源下沉,畅通基层服务 “最后一公里”

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至基层一线,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能够纵向延伸到最末梢,横向覆盖到各个角落。在实际工作中,可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涵盖教育、医疗、就业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便捷、高效服务。

以基层便民服务中心为例,许多地方通过整合民政、社保、医保等多个部门的业务,实现了 “一站式” 办理,极大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群众无需再东奔西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一些地区还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服务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部分事项,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些举措切实打通了基层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使基层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党员干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在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大责任与使命。其工作作风、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与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发扬优良作风,以过硬作风赢取群众信任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员干部要在一体推进学查改上下足功夫,将个人查摆整改与组织查摆整改紧密结合,形成整改合力。切实把作风建设的硬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

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多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只有以扎实的工作作风、高效的工作效率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使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例如,在一些地方开展的 “干部下基层” 活动中,党员干部主动走进农户家中,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用心解决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环节。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精准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逐一销号处理。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许多地方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从基础设施改善到环境美化,都充分考虑群众需求。有的小区根据居民建议,增加了停车位、健身设施等,极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些举措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社会治理实践中。善于从推进社会治理的丰富实践中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工作策略,把工作做细做实。

在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中,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排查的精准度和效率。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如金融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大胆干事创业,树立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鼓励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良好局面。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让群众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

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谱写为民服务新篇章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指示为强大动力和行动指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在实际工作中,主动担当作为,用心用情用力为民服务。

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成为群众心中最可靠的指引;让党心与民心更加紧密相连,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将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