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读了一周的《精力管理》,做了一次领读,还写了几篇相关的文章,然而我要坦白的是,这周我的精力管理糟透了。
那么这位肯定说,你学了一周精力管理,然后不但没有见效反而更差了,那你看的是什么书啊。
更直白的人会说,白读了。
每每想到我的现状,我就后背冒汗,一方面继续挣扎在缺乏精力的漩涡里,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反省,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了呢。
精力管理提到的四个部分,体力、情感、思维和意志,并且提出全情投入。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仪式感。
那么我做了哪一个呢?
坦率的说我一个也没做到。
我总是被任务驱使着,每天给自己定了一堆任务,结果有的完成、有的没完成,于是焦虑,倍感压力。
那么不得不回归到老生常谈了,为什么我不去做呢,无论这些方法是否有效,你照着做一遍不就知道了。
可是我想说,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没时间,时间特别不够用,早上报了2个读书打卡的活动,每天要学习专栏、写饭团文章、做饭团活动、饭团内的读书打卡、还报了写作打卡群,另外工作上也有一些事情。
这一连串的事情放在一起,就是一个紧张忙碌的一天,我在努力追赶时间,但是总是感觉追不上它的步伐。
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晚上为了准备领读,我弄到了凌晨十二点,然后第二天不到五点就起来了,于是这一天过得是晕晕沉沉,好几次感觉我扶着墙就能睡着。
后来家人都说我睡眠时间太少了,你这么熬是为了什么,不要命了啊。
五个小时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少的休息时间;而一般情况我也就睡不足六个小时。
于是有时我也在想,我在做什么把自己搞得这么疲惫不堪,而且成效甚微。
以前的日子不是这样的啊,我也早起,但是那是六点半之后,我也晚睡,一般也就到晚上十一点而已。而现在整个生活就像是打了发条的钟,一直绷着劲在那里前行。
《精力管理》里对于睡眠提到了保证基本的睡觉时间,通常7-8个小时。或者是间歇式睡眠,工作与休息交叉进行。我看了看,这两天都很难做到,因为本来就找不到时间睡觉,更别说见缝插针的睡觉了。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如果别人做到了我没有做到的事,而且她没有像我这样,那么肯定是他做对了什么事。
你看,那么多得到专栏作者、饭团运营官、简书签约作家、畅销书作家,他们都每天保持着优质的成果输出,却该吃吃该喝喝,工作、生活、娱乐平衡的非常好。
我喜欢到书上寻找答案,于是再次仔细读《精力管理》,里面有这么一段:
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一艘行驶在海上的小船里,船底突然开始漏水,你的目的肯定是阻止小船沉下去。可是如果你一直忙着舀水,那么肯定无暇顾及小船的航向。
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忙着添补漏洞,不让自己沉底,就没有多余精力探寻更深层次的意义了。
这段话我反复读了十多遍,这不是就是对我最真实的写照么。
我就是在不停地追赶目标,当错过了读书,就一边赶着读书,一边想着写作;错过了写作,就赶紧挤占原本做活动的时间;一天忙着做救火队长,却从来没有精力去防患于未然,更不说考虑如何提高大家的消防意识了。
仔细想想,其实我每天做的是什么呢,多数都是紧急的事,至于重要不重要,这个要分别对待了。也就是说我是按照事情的紧急性来分配时间与精力,自然会越做越忙,毕竟源头出了问题,解决衍生的各类问题并不能从本质上有所改变。
所以说我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实际上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比如这些事情中,那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紧急的、哪些是没有价值可以舍弃的。界定清楚了任务的种类,也就更容易对症下药,而不是全都用精力管理一招来应对。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应用的问题,这也可以归结为一个选择题。在自己做之前问自己,我是选择没有效率的做,还是想高效的做,如果高效的做,那么又该怎么做呢。一步步引导自己重视实践与应用。
正如我每个月都要做一个复杂的分析报表,每次都特别费时费力。我知道可以应用流程分解和复盘的方法来简化任务量,但是一直没有用,于是昨天我尝试着问自己,是想节省一些时间,还是想继续按部就班的做,于是我选择了前者,梳理了一下流程,在梳理中发现了几处可以优化的地方。原本有一组报表数据需要重复计算32遍,通过这次优化,直接简化到3遍。
最直观的感受是,原来这组报表我需要做5个多小时,这次不到1个小时,我就轻松完成了。这个表我已经做了6个多月了,想想看,我多花了多少时间。
总结一下,
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与用脱节;
2、找借口,把没时间作为不去做的主要理由;
3、抓不到重点,本末倒置;只看到了表象,却没有看到实质;
解决方案
1、设立选择标准;
2、用选择引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