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将运载着什么东西而来,不到明天,谁也不知道。- 第111页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为一个成功的小说家,村上春树也是一位几十年如一日的跑者。他说,每次参加马拉松比赛,脑海里总浮现出两个句子: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不仅是跑步,写作,工作,人生何尝不是一样?
村上从1982年秋天开始跑步,至今已经三十七年。他几乎每天都慢跑,每年至少跑一个全程马拉松(截止出版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时)。跑步这件事,如同写作一样,成为他日常很重要的一部分。
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光靠热情和爱好,是否可以支撑?
又或者说,长年坚持跑步对村上的写作或人生,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影响?
今天重点来慢慢品味该书的第六章,《已经无人敲桌子,无人扔杯子了》。
1 超级马拉松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第六章记录的是1996年6月23日,村上在日本北海道佐吕间湖参加超级马拉松比赛的一天的经历。
什么是超级马拉松?
一天之内参赛者需要跑一百公里。
这对马拉松爱好者是一个终极考验,因为连具有多年长跑经验的村上在跑完超级马拉松后,都患上了“跑者蓝调”这样的一种精神障碍,那之后他再也无法以从前那种不顾一切,单纯积极的态度面对跑步。那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他一直处于长跑者的低迷期,跑全程马拉松的成绩每况愈下。
那么,这个超级马拉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魔鬼,可以把人折磨成失去信念?
第六章详细地记录了村上跑超级马拉松的全过程。
村上的这本谈跑步的书,每章内容都很精彩,以平实的语言分解深奥的道理,倾注个人感情,每章都有亮点。
我单单挑出第六章来书写,原因有两个,
其一:这章揭示了一些貌似简单的哲学问题。其二:我很喜欢村上在这章里展示的幽默感。
2.幽默感
首先说说幽默感。
以下的文字摘选于第六章,让大家先感受一下:
自己仿佛钻过运转缓慢的绞肉机的牛肉一般,虽然有努力向前的意欲,整个身体却总也不听调配,就好比将汽车的手闸拉到了底去爬坡。
脱水仍像不详的宿命一般,像生有阴暗之心的黑夜女王一般,从我身后追逐上来。
就像丹东和罗伯斯庀尔等人巧舌如簧地说服心怀不满,试图揭竿而起的激进革命议会一般,我拼命地说服身体各部。勉励,乞求,恭维,申斥,鼓舞。只剩下最后一点点啦,求求你们好歹忍耐,再拼一下。然而细细想想,那两个人结果都被砍了脑袋嘛。
这章的标题是,《已经无人敲桌子,无人扔杯子》。看到这个标题我其实很好奇,长跑与敲桌子,扔杯子有什么关系?
后来读到村上跑过七十五公里时,他身体的疲劳作为一种常态,被身体自然而然地接纳了。
“一度沸沸扬扬的肌肉革命议会似乎也心灰意冷,已经无人敲桌子,无人扔杯子了。”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村上在形容身体对疲劳的抗争已经妥协,不做任何抵抗而是乖乖地接受,麻木地执行。
这种幽默感深刻而不动声色,形象地描绘出长跑者身体对疲劳的一种机械性的接受,而且最奇妙的是,这原本是一种感受,感官,村上居然很有创意地使用了动作和动词来形容感官,这种跨界的比喻让人过目不忘。
我相信我在很长时间内都会记得,没有人敲桌子,没有人扔杯子是村上对自己身体向疲劳妥协的一种形容。
另外,请看村上其他一些形容和比喻写得如何的惟妙惟肖:
肌肉仿佛一个礼拜前吃剩的面包,又硬又僵,很难想象这竟是自己的肌肉。
连肉体的苦楚都几乎销声匿迹,或像因故无法处理的难看家具,被扔到了毫不起眼的角落。
我有我的职责,时间也有它的职责,而且完成得远比我这样的人忠实和精确。自打时间这东西产生依赖,它片刻也不曾休息过,一直在前行。肉体的衰减这种荣誉守候在前方,我们必须接受并习惯它。
精准的比喻,深入骨髓可以让人会心一笑并时常体味的词句,就是村上的文章在文学性和文字感觉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地方。
3 哲学话题
再说说本章作者对写作和人生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引出哲学话题。
当你需要跑上整整一天的时候,你已经不是你自己,或者如村上所说,你是你,你又不是你。
“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什么也无需感觉,唯有向前奔跑。”
他一边奔跑一边思考“自己”是什么,“自我”是什么。当你的肉体疲劳到一定程度,你的大脑会将“自我”看作“便宜的形式”,因为如果村上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可能会在途中因为苦痛而崩溃。
村上忽然体会到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思维方式,因为这是拥有意识的人试图去否定意识。
跑到最后他已然成为跑步机器,肉体上的苦痛,甚至连自己到底是谁,此刻在干什么都已从脑海中消失。“跑步几乎达到了形而上学的领域,仿佛先有了行为,然后附带性地才有了我的存在,我跑,故我在。”
要说与写作有什么干系?
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如村上在书中所说,自己体内是否仍有那种力量,能主动地迎击风险,并且战胜它!
我们是否都可以做到不同时间竞赛,像村上那样,做一个洞察自身局限,却尽力长期保持自己的能力与活力的写作者?
4 人生的答案
每一个人,特别是写作者,一定会经历自己的”蓝调“区,文思枯竭,无法下笔,你说不清楚那种”蓝调“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正如人生一样。那你应该如何面对?
村上的答案是:
“我大约只能原封不动地照单全收,不问根底缘由不管来龙去脉,如同税金,潮涨潮落,约翰-列侬的死,世界杯比赛的误判一样。”
“我将去欣赏与评价无法用数字表现的东西,还将探索与以前大相径庭的自豪。”
愿你读完此篇可以思索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