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晚辈和父母认知产生分歧时如何表現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认為应該这样解釋,父母如果做错了事,不要正面跟老人爭论,不要直接批評他們,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他們,这是不孝。但必須要提醒父母,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轻微婉转地提醒老人,拿出合理的意見供参考,父母很大可能不听,一般老人都比較执坳,我等是(特别是我)很难成功地改变自己父母的!




孔子接下来告訴我們:「見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們还要按照父母能夠接受的方法去行事,就算他們做错了事,也要尽量地配合他們,劳而不怨。




「孟子」中也有此论述。有诗《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这首诗的意思是因为父母的过错大。父母过错大,却不抱怨,是更疏远父母的表现;父母过错小,却要抱怨,是反而激怒自己。疏远父母,是不孝;激怒自己也是不孝。孔子说:‘舜是最孝顺的人吧,五十岁了还依恋父母。’



如我八十三歲的老娘,艰辛的日子落下了心理思想方面的缺限,整天唠叩些四五十年前的伤心事,次次的提醒都没有效果,母亲一直说,会给其他的亲人留下许多不快,做为子女免不了辛苦奔波,协调方方面面,为老人善后......父母之过时,使孩子疲惫焦躁的时候,想到自己明明不断提醒他们,就容易搂不住火气;这个时候,孔子说「劳而不怨」,就派上了用场,不要抱怨父母,这种抱怨是给老人家雪上加霜,让他们更加自责,更加难过。




心理学上已得到验证,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家庭的秩序不能打乱,一旦被打乱,整个家庭会变得不幸!假如我们人到中年,成了家中的经济支柱后,就会对父母呼来喝去,把父母当成孩子一样教训,父母就会越来越不讲理。因为我们剥夺了父母的角色,父母就自然会充当孩子的角色,任性胡闹,在孩子这里寻找他们久违的父爱和母爱。




圣人的办法是,无论孩子多少岁,有多大成就,无论父母多大年纪,多么孱弱,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孩子,这才是合理的家庭关系。父母做错了事,我们可以适当的提醒纠正;父母不听,我们也不应該强迫,听不听是父母的事。如果父母惹出了乱了,我们要帮助解决,但也别埋怨,更不能训斥!当孩子真的能够做到「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时,整个家庭马上就会变得祥合,父母会立刻回到该在的位置上,并承担起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不会再像任性的小孩子一样肆意妄为。




在家庭中,孩子要对父母讲你是大的,我是小的,小的应该向大的撒娇,而不是大的向小的撒娇⋯⋯孩子可以偶尔做一些任性的、幼稚的事情,但是父母是大人,要有父母的威信,要保持父母的尊严,我们不能将父母当作小孩子去控制和批评,这才是我们做子女所应尽的孝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