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孩子闹钟响起。
7:10 孩子还赖在床上,家长“你怎么还不起床换衣服?”,然后匆忙从衣柜中扯出衣服,帮孩子穿上。
7:20 孩子还在刷牙,家长“不要玩牙膏了,快点刷牙!快迟到了!”
7:35 孩子还在慢悠悠的啃着包子,家长“吃完早餐没?快点吃,来不及了!”
7:45 孩子左手拿着牛奶,右手拿着吃剩一半的包子。家长一边给孩子穿鞋,一边对着孩子大声吼“你怎么每天都这么慢!不能快一点吗?妈妈天天都迟到了!”
8:00 卡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家长妥妥的迟到了。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三岁半小孩和家长每天早上上演的真实一幕,因为那个家长就是我。
每天打战似的节奏,让我真的很抓狂。
有人说“有那么难吗?早半小时起床就好了!”说就容易,早半小时起床,孩子累不说,做妈的就先累趴了,你以为当娘的容易吗?
也有人说“揍他两次就好了!”一来,我不是后妈,这个本人是下不了手;二来,对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还是会担心的。
还有人说,就让他迟到,等他尝过迟到带来的后果,他就知道要自己负责任。关键是,幼儿园迟到后果不是在孩子,而是家长,因为这时候往往老师会带着异样的眼光跟我说“乐乐妈妈,我觉得我们下次可以早一点来学校。”
天啊,这样不行,那样又不行,怎么办啊?
幸好我这个当妈的有一点比较强,就是比较坚韧。问题一日没解决,我就不会放弃想办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再不想办法解决,我就要崩溃了。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天,我在看育儿书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
让孩子建立自己的习惯,他更可能对自己负责。
突然间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大人(大部分)起床不会拖沓呢?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自己的事,不会有人告诉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
而孩子呢?我老是提醒孩子做这做那,该起床了、该穿衣服了(有时还帮他穿)、该吃早餐了(甚至还喂食)等等,这样可能让他产生了依赖,觉得这件事情是妈妈的事,不是他自己的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能不能往这个方向下点功夫,让责任从我的身上回归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感知到这是他自己的事呢?
我带着这个思路,翻书、上网查文献,终于想到一个可行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做“起床日程表”。如果事情郑重地写下来,孩子就会觉得是一件庄重的事情,他会格外认真地对待。
于是,晚上上床睡觉前,我邀请乐乐和我一起做这件事。
首先,我和乐乐一起梳理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然后按时间排好顺序。
接着,为了让乐乐对日程表更感兴趣,同时为了更直观,我们一起通过画画来展示相关的内容。比如,上洗手间就画了一个马桶的图案。
然后,是把这张“日程表”贴在房间最显眼的地方,让乐乐很容易就能看到,加深他的印象。
除了上面三点,作为妈妈的我还要刻意做到,孩子起床以后,不再告诉他要做什么,换个方式,只是问他按照日程表该做什么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在孩子完成日程表中的某些事情的时候,表扬和鼓励他,这样就会增强他的自信,从而强化他执行这些习惯的惯性。
如果在孩子执行项目的过程中,能引入游戏的方式,那么孩子会更加积极主动,效果就会更好,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会拒绝有趣的游戏。比如,乐乐穿完衣服之后,为了让他一鼓作气继续完成下一个项目——刷牙,我就模仿兔子(他的牙刷有兔子的图案),跟他说“乐乐,乐乐,你快过来,我在等你,我想看看你的牙齿里有没有‘迪克哈克’“,乐乐就会屁颠屁颠地过去张开嘴巴刷牙。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都很好奇,效果怎么样?
事实上,这种方法并没有大家所期待的立刻就把问题解决了,反复和倒退是常见的事。但是这是正常的,因为孩子是人,他也有情绪,也有惰性,也会有想撒娇的时候。想想,我们成年人改变固有舒服的习惯的时候也会有退缩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呢?
比如,前面几天,乐乐还是不太愿意按时起床,总是要多躺几分钟才起来上洗手间,虽然我在引导他自己去看日程表,但是很多事情我不提醒的话他还是不去做。
但是呢,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我看到乐乐一点点的在改变。慢慢的,他开始会自觉去看那张日程表,开始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开始会照着日程表做一些事情,而且做完后还会说“第x项我做了”。
当我鼓励他“乐乐今天很自觉,自己把衣服穿好了!”他就会很得瑟的回应“我是自己穿的。”“那明天呢?”“我也要自己穿衣服!”
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虽然改变的过程很缓慢,并且会反反复复,但是从现在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是真的管用的。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孩子不会做或者做不好,而是我们的家长太着急了,总是想着速成。
所以,良好的教养,除了方法和技巧,更需要的是家长耐心,因为很多事情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一点,总想着揠苗助长,结果只会是辛苦了自己难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