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股神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有句名言:“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那么,如何阅读一本书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书”指的是什么类型的书。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书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虚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第二类是论说型作品,即除了虚构作品之外的书。而论说型作品可以进一步分为理论型作品和实用型作品,它不是以学科划分,而是书籍的理论程度,比如书里就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我们通常认为哲学肯定是理论型的书,而实际上不完全是,康德写了两本书《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前者是理论型作品,后者是实用型作品。我们通常好奇如何阅读的“书”指的便是实用型作品,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回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普遍错误的读书方法是毫无策略地从头读到尾,但是经常读到后面忘了前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表演行为艺术。这种阶梯式的阅读适合读小说,但是并不适合读实用型的书。实用型的书可以抽象化为一颗信息树,有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不同章节按广度展开,属于同一级,而单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按深度展开,层级逐渐降低,层级越高的节点也越重要。读书就是在有限时间最有效地认识这颗信息树中最重要的部分。
借用计算机的理论,我们把认识一颗树的过程当做一个搜索过程,常用的搜索算法是广度优先搜索(BFS——Breadth First Search)和深度优先搜索(DFS——Depth First search):BFS就是先访问所有同层级的节点,再访问下层级的所有节点,直至结束,比如读书就是先访问章节摘要,再访问每一章节内容;DFS就是先找到一个树的分支,按层级从高到低访问,碰到死路往高一层级寻找新的分支,这就是通常的小说式读法,从头读到尾。我认为,合理的阅读顺序是广度优先为主,深度优先为辅,这样可以迅速构建书的最重要部分的知识框架,易于理解和记忆。
美国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杨振宁的弟子,拿了除了诺贝尔奖以外的几乎所有物理界重量级奖项,他的读书方法就是跳跃读书,他在小学时基本上把“对自己人生影响较大”的书都读完了,但从来没有从头到尾读完过一本书。在他看来,读书是一个了解思维方式的过程,不是吸纳所有信息,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
除了阅读顺序的问题,还有阅读信息存储的问题。书籍的信息量十分巨大,短时间内所学习到的都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知识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的迭代,才能长在脑子里。人的记忆有限,如果这些获取的信息没有用上,大概两三个月就忘记了,所以信息的存储是必要的,也就是常说的记笔记。
钱钟书不藏书,读书有做笔记的习惯,外文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三万四千多页,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不相上下。杨绛在《钱钟书手稿集》序中写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笔记要认真做,做到脱离书本的程度。
我认为,记笔记有两个核心原则,理解和继承,理解强调此刻对书的认识,继承帮助以后迅速的回忆和笔记的迭代。基于理解和继承的原则,在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我做了一些增删和修改,笔记大致包括三点:架构性(摘要,信息树),诠释性(论点和亮点),评价性(自身收获,感受,甚至偏见)。当然,以上只是阅读一本书的做笔记方法,对一个问题的研究通常会涉及很多参考资料,对多份资料整理、分析和综合,即所谓的主题阅读(或者学术上叫文献综述),这就需要额外的方法,此处就不展开了。
最后,谈谈阅读速度的问题,阅读顺序和做笔记方法都会影响阅读速度,但我认为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自己的知识架构。熊逸说:“框架结构越合理、越稳固,你今后获取新知的速度就越快,吸收度就越高。因为孤立的知识最难记忆和理解,它总是漂浮着,你必须用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来捕获它,使它成为框架当中的一个节点,和其他节点互相联系,彼此支撑。用框架收纳新知,这就好比让一个个陌生人变成你的同学或同事,或者同学的死党、同事的妻子。”为了获得强大的知识架构,我们就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这也就是所谓的“T型人才”,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参考吴军《大学之路》)。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爱上读书,把它当做一场探险,不仅有理性的思考,还有情感的波动,读到颠覆自我认知的地方,不禁做出感叹“ou”(联想邓紫棋的金鱼脸)。在我看来,一年读10本书到一年读25本书这个过程很难,但是25本书到50本书甚至上百本就很容易了,因为前者是坚持,后面就习惯了,我们和高手的差距只是每年十几本书的坚持。